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根据转基因大豆的内源基因Lectin和外源基因CaMV35S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利用这些引物和探针,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方法对6份大豆加工产品转基因成分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有两份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其转基因成分含量分别为1.4%和0.4%.  相似文献   
32.
运用灰色关联度原理对紫花苜蓿中苜2号114个单株中选择出的50个总重较高的单株再生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单株再生总重密切相关的再生性状中,以再生分枝数对再生总重影响最大,其次是再生株高、再生强度、再生速度,再生单茎重对再生总重影响最小。同时,对单株的再生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选择出ZM36、ZM12、ZM43、ZM50、ZM13、ZM46、ZM44、ZM42、ZM3、ZM6、ZM2、ZM10、ZM20、ZM4、ZM9、ZM18、ZM37、ZM14、ZM47、ZM7共20个再生性能较好的单株材料。  相似文献   
33.
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D-Zip)第I类亚家族在植物非生物胁迫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在多个物种中进行了克隆鉴定,但关于紫花苜蓿该家族基因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紫花苜蓿HD-Zip第I类亚家族基因MsHB7对拟南芥抗旱性的调控功能。通过克隆得到大小为738 bp、编码245个氨基酸的MsHB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sHB7蛋白属于HD-Zip I亚家族,且与拟南芥中ATHB7和ATHB12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MsHB7基因受干旱诱导。将MsHB7基因转化拟南芥并获得了阳性植株。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拟南芥萎蔫程度更明显,转基因植株相对含水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拟南芥,并积累了更多的脯氨酸和丙二醛。qRT-PCR检测发现处理之后逆境胁迫指示基因ATCAT1ATDREB2AATRD29A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ATLEA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MsHB7基因的过表达可降低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采用RACE技术以一段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盐诱导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克隆此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551 bp,包含一个1230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409个氨基酸,包含3个RNA结合蛋白结构域(RRM domain),命名为MsRBP(GenBank accession No.JN986878.1).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此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经同源比对和进化树分析,MsRB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截形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大豆(Gl ycine max)、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物种中的某些RNA结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RT-PCR (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在NaCl,ABA和PEG胁迫下MsRBP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上调,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紫花苜蓿逆境胁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BI21-MsRBP,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抗性转化再生植株.通过PCR,RT-PCR及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MsRBP基因在烟草的基因组中能够进行转录和表达.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功能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红豆草ISSR体系优化及其在航天诱变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适合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ISSR体系,对影响ISSR PCR的多个因素,包括dNTP、引物浓度、Taq酶浓度、Mg2+浓度进行了4因素3水平的比较、优化,建立了红豆草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运用该体系进行引物及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并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初步分析红豆草航天搭载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红豆草ISSR PCR最佳反应体系为:2.5 μL 10×PCR buffer、50 ng模板DNA、dNTP 0.2 mmol/L、Taq DNA 聚合酶1.5 U、引物0.4 μmol/L、Mg2+2.0 mmol/L,总体积为25 μL。试验从53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12个引物,并依次筛选出各引物的退火温度。12个引物标记结果显示共获得多态性位点142个,多态性比率为73.6%。地面对照的多态位点比率(P)、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均低于航天诱变种,太空环境能够诱导红豆草发生基因变异。航天诱变可作为红豆草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6.
白永琴  康俊梅  孙彦  杨青川  李燕 《作物学报》2010,36(9):1484-1489
根据紫花苜蓿LEA蛋白MsLEA3-1基因(GenBank登录号: EU665182)序列,设计两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LEAf1/ LEAf2和LEAr1/ LEAr2,以构建好的PMD-LEA质粒为模板,分别合成用于构建干扰载体的正反义片段pMD-F和pMD-R,将正反义片段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ART27的相应位置,构建成含有发夹结构的RNAi载体pART-F-R,经过Not I酶切鉴定,证明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干扰表达载体pART-F-R转化烟草,经过PCR检测,得到16株阳性转基因植株,为MsLEA3-1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7.
运用RT-PCR法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成功克隆出长度约1100 bp的尿黑酸法呢基转移酶基因MsHST,采用qRT-PCR的方法,分析MsHST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MsHST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随叶片的衰老,表达量降低。且构建了超表达载体pBI-MsHST,并获得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转基因植株,经PCR,RT-PCR和GUS染色检测转基因植株,初步证实目的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  相似文献   
38.
分别以早熟低产和晚熟高产苜蓿单株为父母本,通过人工杂交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遗传作图群体,采用单因子变量分析法,以降落式PCR和常规PCR结合的反应程序,建立了适宜于紫花苜蓿的分子标记扩增体系;应用13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60对引物在父母本间存在多态性而被用于绘制遗传连锁图。采用PAGE电泳分析,对作图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TetraploidMap软件对60个SSR标记进行连锁作图分析,有44个标记可以定位在8个连锁群上,占总标记数的33.8%,覆盖遗传距离979 cM,两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2.25 cM,初步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遗传图谱的框架图,还需要进一步添加标记数量增大其饱和度,为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9.
 WRKY 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电子克隆和RT-PCR 结合的方法获得1个紫花苜蓿WRKY 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cDNA 序列,命名为MsWRKY56。该序列长1267bp,包含1个951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317个氨基酸;构建该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的方法对编码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符合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