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6 毫秒
21.
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人研究表明禽呼肠孤病毒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禽呼肠孤病毒能引起雏禽的病毒性关节炎、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肝炎、心肌炎、免疫抑制等。以实验室分离的鸭呼肠孤病毒HP080421株为研究对象,该毒株引起病变主要以鸭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病鸭肝脏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特点。研究了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通过雏鸡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所分离的HP080421鸭呼肠孤病毒株是否也可感染鸡群,旨在为鸡场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实验室分离鉴定的HP080421株鸭呼肠孤病毒通过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建立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培养鸡胚至雏鸡出壳,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剖检、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SPF鸡胚进行病理学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病毒感染鸡胚孵化培养至22-23日龄均啄壳,但不能自主出壳,需人工剥壳。病理剖检可见雏鸡的肝脏、脾脏肿胀质脆,表面及实质分布有黄白色坏死灶;脑部组织肿胀,并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接毒组雏鸡肝脏、脾脏的坏死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法氏囊的滤泡髓质部和胸腺的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缺失;脑、肺脏、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和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肺脏和法氏囊等器官,并且位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和胞核内。【结论】鸭呼肠孤病毒株HP080421 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主要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和淋巴器官,因此鸭呼肠孤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鸡群,还可导致雏鸡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阐述了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防止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污染,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鸡群感染鸭呼肠孤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从湖北省不同地区的高热症病例猪的心血、肝、淋巴结、肾和肺等分离出11株链球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病理学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ATB自动生化鉴定系统Rapid ID 32 STREP链球菌鉴定、PCR分型、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及动物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试验。【结果】11株均为猪链球菌,其中1株为7型,2株为9型,另8株为其它型,没有1型和2型。对11株猪链球菌的mrp、epf、sly、orf2、fbps、gdh6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PCR检测及动物试验表明:致病性和致死性较强的菌株毒力基因表型多为epf+orf2+fpbs+gdh+,显示除mrp、sly外,其它毒力因子也与菌株毒力相关。病理学变化表明急性死亡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症状,全身各组织器官广泛出血,以及肺炎、肾炎,脾脏淤血水肿和淋巴结脓肿。【结论】湖北省存在7型和9型的猪链球菌感染,猪链球菌在高热症中具有一定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发有效预防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微生态制剂,选用1日龄817雏鸡1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其中,空白对照(Control)组和坏死性肠炎(NE)组(用G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仔鸡建立NE模型)饲喂基础日粮、预防1(Prob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1、预防2(Prob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2;试验第14~16 天Prob1组、Prob2组和NE组肉鸡连续灌胃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探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该病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NE组肉鸡体质量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体质量显著高于NE组(P<0.05)。NE组肉鸡空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绒毛变短、隐窝加深、绒隐比降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后肉鸡空肠绒毛结构较完整、绒毛长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NE组。NE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AOC、AKP活性显著高于NE组,Prob1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活性显著高于NE组;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高于NE组,无显著差异; NE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高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低于NE组。NE组肉鸡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在试验第17天有显著差异;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高于NE组,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ZO-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E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善坏死性肠炎鸡的生长发育、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且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1对鸡坏死性肠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4.
对湖北省荆门市、襄阳市及武汉市新洲区的三例疑似禽白血病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禽白血病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ALV-AB)及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抗体检测试剂盒(ALV-J)对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武汉市新洲区送检病例为血管瘤并发黑色素瘤、淋巴瘤及髓细胞瘤并发现肝细胞异常增生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ALV-AB亚群血清抗体阳性;荆门市送检病例为淋巴瘤并发髓细胞瘤,AB亚群、J亚群血清抗体均为阴性;襄阳市送检病例为典型的髓细胞瘤混杂纤维肉瘤,ALV-J亚群血清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25.
人工感染4日龄雏鸭病毒性肝炎模型,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在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肝脏中的动态变化及与肝损伤的关系。120羽4日龄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腿部肌注Ⅰ型鸭肝炎病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动态观察肝脏的病变、测定肝组织内NOS活性和NO的浓度以及肝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雏鸭肝功能和肝脏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NO对肝脏的损伤在感染后3d内持续增强,从4d开始逐渐减弱;iNOS主要存在于雏鸭的巨噬细胞中,其含量在感染早期上升,后期逐渐下降;肝组织内NOS活性及NO的浓度变化与免疫组化显示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鸭肝炎病毒感染的雏鸭肝脏的损伤程度与NOS、NO浓度变化一致,提示NO在鸭肝炎病毒导致的雏鸭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病毒RNA,RT-PCR克隆全长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并进一步克隆HA的主要抗原区HA1基因.将HA1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与谷胱苷肽(GST)融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GST-HA1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处理,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ELISA检测发现,GST-HA1只能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发生反应,而与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无交叉反应.进一步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与佐剂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免疫小鼠体内产生了较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制备的HA1蛋白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禽流感病毒的鉴别诊断和禽流感疫苗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湖北省荆州市某鸭场送检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疑似鸭大肠杆菌,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确认为鸭大肠杆菌,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用已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5日龄雏鸭,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雏鸭死亡率达100%,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和气...  相似文献   
28.
麻鸭和樱桃谷鸭的CD3ε、CD4、CD8α基因ORF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部分品种鸭的CD3ε、CD4和CD8α基因ORF序列,为研究CD3ε链、CD4和CD8α链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抗体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T-PCR,对麻鸭、樱桃谷鸭的CD3ε、CD4和CD8α基因ORF序列克隆测定,应用ClustalX(1.83)和DNAstar生物学软件分别与GenBank上公布的北京鸭CD3ε(AF378704)、CD4(AF378701)和CD8α(AF378373)基因ORF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麻鸭、樱桃谷鸭、北京鸭CD3ε和CD4基因ORF序列及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北京鸭和麻鸭CD8α基因ORF序列同源性为99%,与樱桃谷鸭的同源性为95%。麻鸭和北京鸭CD8α基因ORF序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完全一致,与樱桃谷鸭的CD8α存在16处位点差异,其中胞外区有15个氨基酸的差异,使亲水性、抗原性以及此区域位于蛋白质表面的可能性都有明显差异。从遗传发生树得出樱桃谷鸭、北京鸭、麻鸭CD3ε和CD4的ORF序列相互之间的遗传关系近;樱桃谷鸭、麻鸭和北京鸭CD8α基因ORF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较远。【结论】樱桃谷鸭、北京鸭、麻鸭CD3ε和CD4的ORF序列遗传变异性低,樱桃谷鸭与麻鸭和北京鸭CD8α基因ORF之间具有较高遗传变异性。  相似文献   
29.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已知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核蛋白(NP)基因序列,选取其中保守区域设计出1时引物。以RT-PR方法扩增出543bp的NP基因片段,采用地高辛标记制备探针。MDCK细胞人工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后,不同时间取样制备细胞涂片,进行原位杂交,研究了禽流感病毒时MDCK细胞的感染。探讨了原位杂交的条件及其应用于检测AIV感染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感染24h后,原位杂交可检测出细胞内的病毒RNA,并且杂交信号的强度与感染时间的长短有关。研究表明。原位杂交检测禽流感病毒,不但能很好地表现病毒和细胞的位置关系,而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为禽流感病毒的组织原位杂交检测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0.
实验性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肝损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20羽2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饲喂,对照组用正常饲料饲喂,在饲喂后1、5、7、9 d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组饲喂后2 d雏鸭出现黄曲霉毒素中毒典型临床症状,7 d开始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被膜下大量网格状灰白色物质增生。试验组处理后5 d雏鸭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少量胆管上皮细胞增生;7 d汇管区小胆管增生较明显,局部连接成片;9 d汇管区增生的小胆管已经占据了肝脏的近1/2。试验组雏鸭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随黄曲霉毒素饲喂时间延长而升高。饲喂后1 d试验组雏鸭血清中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5、79、d试验组雏鸭血清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未见异常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