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林业   174篇
农学   144篇
基础科学   171篇
  134篇
综合类   787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23篇
园艺   131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疆野苹果叶形性状变异及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新疆天山地区新疆野苹果600个无性系中筛选得到的18个优系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叶形性状变异,并进行了SSR分子标记分析,探究叶形性状与SSR标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调查的15个叶形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尖角α(达到25.39%),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为10.31%);叶片长的重复力最大(达到0.967),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为0.495)。以15个叶片性状为依据,可将各无性系完全区分开,并分为3类,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变化在1.293~7.235间。用均匀分布在17个染色体连锁群上的3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18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各无性系完全区分开,并可分为4类,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89~0.689,平均遗传距离为0.433。所有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所有SSR标记聚类结果不相关。以单一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经过筛选的部分SSR标记聚类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绝大部分达到极显著相关,且大部分引物组合表现为累积效应,表明叶形性状与部分SSR位点具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22.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粳稻产量、品质及氦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kghm^-2),按基蘖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共设计了20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对超级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1号产量影响极大,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为58.34:41.66,穗肥以叶龄余数4、2叶等量施氮时,产量最高;产量与总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氮收获指数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穗肥施氮比例的下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下降;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穗肥随追肥叶龄期推迟,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外观品质因基蘖肥施氮比例的不同而异。综合来看,基蘖肥、穗肥施氮比例为6:4,穗肥以倒4、2叶期追肥可使该品种超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3.
人参种子需经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在整个胚后熟期间,每粒种子总核酸、RNA量逐渐增加,DNA含量逐渐下降、类脂、总糖,淀粉含量也逐渐下降,胚缓慢增长。经激素处理后、总核酸,RNA量在形态后熟阶段快速增加,胚率迅速增长。在生理后熟期,出现一个淀粉的含量高峰,随后出现一个还原性糖的含量高峰,因此,认为生理后熟的作用可能是为种子萌发积累能量。  相似文献   
124.
黑龙江省中熟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5.
利用分子标记、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对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株系DH2322进行了综合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鉴定表明,DH2322含有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细胞遗传学观察显示,DH2322染色体构型为2n=42=21 II;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表明,DH2322的染色体由40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华山新麦草Ns染色体构成,且2条Ns染色体能完全配对为一个二价体;SSR和STS分子标记分析表明,DH2322缺失小麦D基因组的2D染色体,而含有华山新麦草的2Ns染色体;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DH2322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结实性好,穗长和穗粒数显著大于亲本。  相似文献   
126.
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效果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利用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抗黄萎病的鲁棉研22号与渐渗了海岛棉优异纤维基因的鲁原343组配杂交组合,对F2∶3家系在不同发病时期进行黄萎病鉴定,并以SSR标记对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定位分析.在棉花发病相对较轻的7月份检测到1个位点(qVWR-16-1a)与抗黄萎病有关;在发病较重的8月份,检测到3个QTLs位点与抗黄萎病有关,其中1个QTL(qVWR-16-1b)与7月份检测到的位点qVWR-16-1a为同一位点,能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0.27%,与NAU751连锁较紧密,另外2个与BNL1395和BNL3590连锁较紧密的位点qVWR-16-2b、qVWR-2-1b,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0.8%和13.78%.利用检测到的与3个QTL位点连锁较紧密的SSR标记对杂交后代辅助鉴定,发现标记NAU751和BNL1395的抗性基因型均能显著增加后代的黄萎病抗性,两个标记的抗性基因型聚合后,后代抗性水平提高极显著.分子标记辅助抗病选择应用于优异纤维渐渗系杂交后代的鉴定中,可以培育出既优质又抗病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7.
滚动轴承数显测试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新型计量仪器——滚动轴承数显测试仪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技术指标、模拟电路设计、8098单片微机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等。  相似文献   
128.
为了解植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用热电偶测温仪和Li-cor的自动气象站测定日光温室番茄茎内和果实内部瞬态传导传热量的日变化规律,分析了茎内部传导传热量的趋势。测定了茎气温差,并根据生物传热学理论,估算了番茄植株与空气间的对流热交换量。结果表明,果实表面与中心存在温差,且有明显的日变化。果实瞬态传导传热量最大值为1.29 W,相当于晴天中午温室内太阳辐射的0.2%。不同天气条件下植株与环境对流传热有相同的日变化趋势,但白天与夜间不同。夜间失热,揭苫后失热增大,并持续到整个上午,10∶30失热量最大,达到-18.9 W/m2。下午至傍晚对流传热为得到热量,13∶30时最高,达到34.9 W/m2,这时正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发生的时间。阴天对流传热日变化幅度明显减少。多云天气介于晴天与阴天的变幅之间,波动较明显。植株与环境间对流传热量比植株内部传导传热量大。  相似文献   
129.
以新疆巩留县和新源县2个居群下的7个新疆野苹果群体当年生枝条为材料,应用EIS法对各群体抗寒性进行测定,并与电导率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巩留和新源2个居群内群体间的半致死温度差异不显著,2个居群间的差异显著,巩留居群的半致死温度显著低于新源居群,证明巩留居群的抗寒性高于新源居群。电阻抗图谱法单-DCE模型中6个参数(τ,ψ,r,r1,re,ri)中,r1,re,τ3个参数可以得出供试样品的半致死温度,其中r1,re所得的半致死温度与电导率法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参数r1,re适用于新疆野苹果的抗寒性测定。电阻抗图谱法(EIS)与电导率法的抗寒性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省时、不需温育,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0.
以扬州鹅初生雏鹅为试验对象,研究在绝食条件下雏鹅对卵黄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雏鹅时龄的增加,卵黄囊内初水分含量不断增加,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不断下降;75%以上的卵黄囊营养是在59时龄以内被利用的;在11~59时龄内卵黄囊干物质、燃烧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损失分别占原值的77.07%、80.54%、76.86%和76.07%,蛋氨酸总量的82.04%和赖氨酸总量的73.89%是在这一时期被利用,至155时龄时几乎全部被利用。卵黄囊营养作为雏鹅出生后重要的营养来源对雏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