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CYS12型蚕种催青保种智能测控系统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的一款应用于蚕种催青保种过程中,智能测量、实时监视、精确控制的催青保种多种环境参数的综合系统。该系统给蚕种胚子发育创造理想的环境条件,对催青室中与蚕种发育有关的环境参数实施自动调节的电脑智能测量、监视、控制系统。该系统对蚕种催青的温度、湿度、感光、温差、气流、CO2等环境变量进行自动巡回检测,并按照蚕卵发育过程所需的最佳催青工艺曲线而自动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实施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72.
春、秋兼用蚕品种781·881×782·882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春、秋兼用蚕品种781.881×782.882是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承担的“九、五”国家攻关子专题。1998~1999年二年春、秋季参加了四川省级和全国七省(市)联合鉴定,认为该品种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产茧量、产丝量高、丝质优等特点,适合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春、秋季饲养。2000年4月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0年10月,该课题被“九、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组评为优秀子专题。  相似文献   
73.
为了育成实用化的限性黄茧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结合抗逆性选拨,育成综合经济性状得到显著提高的限性黄茧品种995、997、936、限82,经配合力测定,筛选出四元杂交组合995·997×936·限82.实验室饲养鉴定表明,该杂交组合强健性、产茧量接近现行杂交组合菁松×皓月;缫丝鉴定表明,其雌蚕丝金黄色,茧丝长较短,纤度较粗,但雄蚕丝丝质优良,茧丝长1400m以上,解舒率91.30 %,洁净98.00分,优于对照种.  相似文献   
74.
为选育出适宜四川及长江中下游蚕区春季饲养的优质家蚕品种,采用杂交与定向选育等育种方法,结合选育的早期、中期、后期世代对个体、蛾区、系统三个水平上采用不同的选择技术进行生命力、茧丝质性状的选择,育成主要经济性状互补的家蚕新材料“君”“兰”“星”“月”,并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测试,筛选出家蚕强健多丝量杂交组合品种君?兰×星?月。经鉴定,该杂交组合健康好养,产量高,茧层厚,丝量多,茧丝质性状优良,综合经济性状超过对照品种(川蚕30号)。川蚕30号经同地域不同年份、同年份不同地域饲养,其主要经济性状稳定、高产稳产、健康好养、质量优,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四川蚕区及长江中下游蚕区春季饲养。  相似文献   
75.
家蚕新品种川蚕23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1对春秋兼用型四元杂交家蚕品种。经2年农村春、秋饲养试验表明:该新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耐粗放、耐高温多湿能力强、龄期经过短、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特点。与对照品种871×872比较,春、秋季平均单产37.68kg,比对照品种提高4.12%;5龄1日收茧量比对照种增加0.74kg,提高了18.05%;普茧率比对照高出1.73个百分点;死笼率比对照低了1.06个百分点;解舒率84.52%,比对照种高出4.1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875.02 m,较对照提高了1.96%;净度99.05分,比对照种提高了2.80分。  相似文献   
76.
新型烘茧设备的研究方向及现行烘茧设备的改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国家对烘茧设备类型和污染物排放的环保要求及标准,依据提高蚕茧品质和蚕茧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指出烘茧设备的研制应向大型化、机械化、一机多用高效率及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烘茧温区分布应符合烘茧工艺温度变化要求。针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推进式烘茧设备、微波烘茧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7.
限性黄茧品种“蜀·黄×川·白”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性黄茧品种能提高蚕种制造的雌雄鉴别效率,雌蚕丝呈天然金黄色,雄蚕丝为高品位生丝。采用杂交育种并结合抗逆性选拔方法,育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限性黄茧品种蜀、黄、川、白,经配合力测定,筛选出四元杂交组合蜀.黄×川.白。实验室饲养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新品种杂交组合茧层厚,丝量多,强健性、产茧量达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的水平。缫丝鉴定表明,新品种杂交组合的雌蚕丝金黄色,茧丝长较短,纤度较粗;而雄蚕丝洁白,各项茧丝性状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茧丝长长,纤度细,解舒优,一粒茧丝长达到1 397 m,解舒丝长1 244 m,洁净98.00分,鲜毛茧出丝率21.78%,比对照高2.23%。  相似文献   
78.
小蚕工厂化共育室用于集中饲养1-3龄期的家蚕幼虫,不仅可以提高小蚕期养育质量,提升蚕茧生产水平,还可以适应多批次养蚕发展需要。四川优质蚕茧生产推动了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推动小蚕标准化、工厂化养殖高标准规划设计。为了满足规模化、集约化养蚕对小蚕集中饲养高标准技术的需要,参考《四川省标准化规模养蚕设施建设及配套技术方案》,同时重点在共育室布局、养蚕数量、多批次养蚕、功能监控等方面满足智能化、标准化等的迫切需要,必须有效推动小蚕工厂化标准共育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79.
以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为测算指标,以2017年四川绵阳涪城流转桑园为代表分析了四川流转桑园养蚕效益。结果认为:随着桑园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生产率、雇工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资金生产率波动明显。提高当地桑园养蚕效益的路径有: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匹配的桑园最适规模为25.1-35.0×666.67m2;提高桑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养蚕规模与桑园产出相适应,提高单位面积养蚕量;改革养蚕布局,增加养蚕批次,均衡劳动用工;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80.
正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利于实现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的现代桑园基地建设是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商务部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于2017年12月20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