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5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石膏样小孢子菌经皮肤感染小鼠后皮肤损伤组织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及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大熊猫源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在第3、7和14天取病变皮肤组织,经PAS染色和HE染色观察孢子定植部位和病理损伤;分别在第3、6和12小时取病变皮肤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受体mRNA的转录表达量;分别在第1、3、7和14天取样,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表达量。结果表明: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小鼠后导致皮下脓肿,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角质层增厚。试验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的转录表达量增加(P0.01),细胞因子IL-6、IL-1β、IL-23、 TGF-β、IL-17A、IL-17F和IL-22的转录表达量增加(P0.01)。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病原菌表面模式识别分子而引发免疫反应。本研究表明,机体感染石膏样小孢子菌后,模式识别受体表达显著增加,并通过识别菌体表面模式识别分子从而激活Th17途径,分化成熟的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2、IL-17A和IL-17F,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42.
大熊猫精液品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精液质量的评估对人工繁殖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主要采用精子运动能力、形态特征、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与卵子的结合能力等指标来评定大熊猫的精子功能状态。该文对上述指标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采用的大熊猫精液质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本文主要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水青树林,揭示了其分布、生境、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大熊猫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平行试验的方法测定了28只健康成年大熊猫静脉血在120 min内放置不同时间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值的差异。结果表明:血液标本放置60分钟时RBC、HGB、WBC基本无变化,与即检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放置15,30,45,90,120分钟时与即检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PLT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CT在血液标本放置30 min以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放置45 min后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各项细胞计数测定结果认为,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大熊猫全血标本,若采血后不能及时检测,应在放置60 min后再进行测定,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6.
初步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利用后拐棍竹不同龄级残桩的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将残桩划分完全锯齿型、锯齿状及秆皮撕裂型、锯齿状与竹秆破碎型和齐口型等四种类型.不同龄级拐棍竹残桩的基径和高度迥异,幼竹〉成竹〉竹笋,这与竹子生物学特性和大熊猫的觅食行为密切相关,残桩基径和高度分别是竹笋14.66 mm和19.57 cm,幼竹18.91 mm和88.92 cm,成竹17.48 mm和85.98 cm.除竹笋的残桩高度各月份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之外(P=0.139),其余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01).  相似文献   
47.
本文应用植物群落学理论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优势树种以及生活型谱等特征.结果表明:卧龙大熊猫主要栖息于以铁杉、岷江冷杉、麦吊云杉、四川红杉、西南樱桃、华西枫杨、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槭、水青树、领春木、红桦、糙皮桦等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暗针叶林内.栖息地群落中分布的常见种子植物有72科182属413种,其中裸子植物12种,双子叶植物362种,单子叶植物51种;且以松科、桦木科、槭树科、杜鹃花科、忍冬科、蔷薇科、杨柳科、五加科、竹亚科、虎耳草科、菊科、毛莨科、荨麻科、禾本科等科植物构成优势组合,占组成植物总数的56%以上.从植物地理成分分析来看,无论是科分布型,还是属分布型,大熊猫栖息地植物都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分别占47.2%和48.9%.植物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达54.96%,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具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8.
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只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的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亚成体大熊猫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变化比较大。在以高蛋白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前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6~107cfu/g之间,其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425%)和乳杆菌(356%);而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后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4~105cfu/g,其中肠球菌居多,占387%。  相似文献   
49.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50.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662 cm,拐棍竹最小,仅为0.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8 cm,拐棍竹最矮,为22.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