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8篇
  12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目的】研究榆树幼苗C、N、P分配格局对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响应特征,为明确榆树对水氮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4月末,将榆树幼苗(株高37.76 cm,茎粗0.44 cm)盆栽于风沙土(全C、N、P含量分别为4.52、0.31和0.11 g·kg~(-1))中。采用两因素(氮素和水分)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氮处理梯度(施不施氮及添加5、10和15 g N·m~(-2)a~(-1))以及3个水分处理水平(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和增加100%),分析不同水氮处理下榆树幼苗叶、枝、茎、粗根和细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变化特征,探讨C、N、P元素含量的稳定性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施氮和增加降水对榆树幼苗不同器官N、P含量及比值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增加,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各器官N含量及N∶P升高,C∶N降低;叶和茎P含量降低,叶、茎和细根C∶P增加。随着降水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下降,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枝和茎P含量下降,C∶P和N∶P上升。而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降水增加对各元素分配影响不同。当不施氮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及N∶P增加,C∶N下降;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P先降低后升高;细根N∶P先增加后降低。当施氮量为15 g N·m~(-2)a~(-1)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下降,C∶N增加,N∶P无显著变化;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下降,C∶P增加;细根N∶P逐渐增加。水氮添加处理下,幼苗C含量顺序为茎、枝和粗根叶和细根,N和P含量顺序为叶细根枝、茎和粗根。各器官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异系数不同,C含量变异系数为叶和细根枝、茎和粗根;N含量变异系数在叶和粗根中最大,在细根中最小;P含量变异系数在茎中最大,在叶中最小;C∶N变异系数为粗根叶、枝和茎细根,C∶P和N∶P变异系数为茎粗根和细根叶和枝;且各器官N∶P变异系数均高于N、P含量变异系数。幼苗叶、枝、粗根和细根中C与N含量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C与P含量在叶和粗根中呈显著负相关。各器官N与P含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异速生长指数在-0.534~-1.224之间。【结论】氮沉降可提高榆树幼苗叶和细根C含量、各器官N含量及N∶P、叶、茎和细根C∶P,降低叶和茎P含量、各器官C∶N。降水增加可提高枝和茎C∶P和N∶P,降低叶和细根C含量、枝和茎P含量,同时N利用效率降低,P利用效率提高。N含量稳定性在细根中最强,P含量和N∶P稳定性在叶中最强,N和P含量稳定性在各器官中均高于N∶P。  相似文献   
202.
葡萄果实脱落酸含量的放射免疫测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红富士葡萄果实为试材,以水为脱落酸的浸提剂,利用ABA单克隆抗体MAC62,建立一套适合葡萄果实微量样品,且样品浸提液不需进一步纯化就可直接用于ABA测定的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把RIA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RIA以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测得结果重复性好为显著特点,显示出比HPLC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3.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种植面积占有重要比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玉米耕种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快,但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对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因此,要注重发挥玉米保护性耕作和全程机械化种植的协同作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204.
在我国农业生产流通中,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是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物联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物联网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205.
对四川省南部的长宁县不同退耕年限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的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年限和土层深度不同,土壤的渗透性能差异较大。通过主分量分析,得到不同林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评价结果。将7种样地类型划分为3类:第1类为退耕5a和非退耕硬头黄竹林,土壤渗透能力强第2类为农耕地和退耕10a硬头黄竹,土壤渗透能力较强第3类为3种撑绿竹林,土壤渗透能力一般或较差,这主要是由于伐竹踩踏等原因产生的土壤紧实,土壤结构差及通透性不佳等造成。土壤渗透拟合结果表明,Kostiakov模型在研究区的拟合效果优于Horton模型。  相似文献   
206.
拟南芥SOAR1基因响应ABA与渗透胁迫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PPR蛋白SOAR1是ABA信号转导的关键调节因子。为阐明SOAR1基因表达对ABA和渗透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对不同时期幼苗生长响应ABA的调控,通过拟南芥基因调控信息网站(AGRIS)分析了SOAR1基因上游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顺式作用元件),并进行了不同时期幼苗受ABA诱导的生长抑制试验以及ABA处理、渗透胁迫条件下SOAR1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OAR1启动子序列中存在多个潜在的应答ABA和逆境胁迫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SOAR1调控不同时期幼苗生长对ABA的敏感性,SOAR1表达调低的突变体soar1-2显著促进植物对ABA的敏感反应,而SOAR1过表达株系OE1则对ABA显著不敏感。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OAR1表达量在低浓度ABA处理6 h后小幅度上调,高浓度ABA处理6 h后变化程度较低;而在低浓度ABA处理后萌发24 h的种子和生长7 d的幼苗中,SOAR1表达随ABA浓度增长而上调。在甘露醇和PEG-6000诱导的渗透胁迫处理后,SOAR1表达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207.
为研究植物源杀虫剂在油桃上的应用,选用侧柏提取液、大蒜油等2种植物源杀虫剂应用在‘离核甜’、‘中油4号’、‘中油13号’3个油桃品种上,研究分析植物源杀虫剂对油桃品种的树形、枝叶、花果、光合、病虫、叶芽、花芽、坐果率等形态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源杀虫剂处理对露地油桃的胸径、冠幅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株高、枝粗度有显著促进作用,对露地油桃叶片形态并无显著影响。侧柏提取液对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效用。对花的大小无显著效用,对延长花期微有效用。对‘中油4号’品种坐果率效用不显著,对‘离核甜’和‘中油13号’品种坐果率有明显效用。对‘中油4号’和‘中油13号’油桃品种的害虫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8.
以槟榔品种热研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成熟合子胚、一年生种苗茎尖和无菌苗幼根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体胚诱导、再生芽萌发及生根的影响,最终获得槟榔组培苗。结果表明:在愈伤诱导阶段,2,4-D为120 mg/L时,茎尖、合子胚、幼根的愈伤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83.34%,53.34%和10.00%;在体胚诱导阶段,6-BA为50 mg/L时,体胚萌发率最高,为73.33%;在再生芽萌发及生根阶段,NAA为1 mg/L时,体胚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83.33%和73.33%。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槟榔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后续槟榔的组培快繁和遗传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9.
为了鉴定椰子的ALDH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树以及其表达模式,通过下载OsALDH基因家族的蛋白质序列,并与椰子的蛋白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出12个CnALDH基因,分属于9个亚族。结果表明,ALDH编码的氨基酸等电点为5.35~8.68,多数分布在叶绿体中。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除CnALDH12_A1和CnALDH22_A1外,其他的CnALDH基因家族成员均在叶片中有高水平表达。而CnALDH10_A8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时期展现组成性表达,推测该基因参与椰子的一些基础性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