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风沙危害是毛乌素沙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搞好本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分析了本区风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制约因素以及生态修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区今后生态修复的4条对策: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学习、总结并推广治沙经验;三是采用高科技,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四是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试验的目的是考查以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蛋氨酸铜、纳米铜和纳米小肽螯合铜等不同铜源供给形式对小白鼠铜排泄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20只18日龄小白鼠随机分为Ⅰ(小肽+硫酸铜组)、Ⅱ(硫酸铜组)、Ⅲ(碱式氯化铜组)、Ⅳ(蛋氨酸铜组)、Ⅴ(纳米铜组)和Ⅵ(纳米小肽螯合铜)等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小白鼠。饲喂试验分0~56、~121、3~192、0~26和27~33 d 5个阶段。其中0~5 d为预饲期,后4个阶段为试验期。预饲期和试验期各处理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日粮。试验期Ⅰ~Ⅵ组饲粮铜的含量(以铜计)在6~12、13~19、20~26和27~33 d 4个阶段分别为2.5、5、10及15 mg/kg。结果表明,纳米小肽螯合铜组小鼠的铜排泄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饲喂第2、3、4阶段,纳米小肽螯合铜组小鼠的血清免疫蛋白IgGI、gMI、g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白介素-2(IL-2)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各组。  相似文献   
14.
板栗低产林高接换优改造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板栗低产林高接换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因树回缩、打好丰产骨架、高接换优以及高接后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等综合改造技术措施。改造后3年平均年株产量5.34kg ,是改造前4年平均年株产量(0.72kg )的7.4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油茶为常绿小乔木,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可榨油,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和防锈油用于工业。该树种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易管理,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551H与552H)的工艺(简称SF-551H和SF-552H),以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为主要指标,分别对各工艺参数进行多水平7×2(发酵时间t)、4×2(固态培养基组成R)、5×2(发酵温度T)及5×2(接种量I)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产品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影响显著(P<0.05);确定参数的水平:SF-551H,12≤t≤32 h、1≤R≤4、25≤T≤30℃、3%≤I≤10%;SF-552H,12≤t≤32 h、1≤R≤4、25≤T≤35℃、3%≤I≤10%。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最佳工艺参数为:SF-551H,t=32 h,R=1,T=30℃,I=4.75%;SF-552H,t=32 h,R=4,T=35℃,I=4.75%,且验证可行(P>0.05)。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工业化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的工艺提供试验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前处理工序对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551H与552H)的影响,以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为主要指标,对于两种前处理工序分别采用三因素2×2×3试验设计并利用ANOVA及LSD进行多重比较的数学统计方法,结果发现:前处理工序中固态培养基(灭菌或未灭菌)与菌种(活化与未活化)对于产品的蛋白影响显著(P<0.05),未灭菌的固态培养基及菌种经过活化后对于产品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增加明显(P<0.05);而固态培养基的影响具有选择性,551H固态发酵基所获得产品具较高的蛋白含量(P<0.05);同时,发现菌种对于发酵产品也无显著影响;另外,确定菌种的最佳活化时间控制在4 h内。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工业化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的前处理工序提供实验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酵母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551H与552H)的工艺(简称SF-551H和SF-552H),以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为主要指标,分别对各工艺参数进行多水平7×2(发酵时间t)、4×2(固态培养基组成R)、5×2(发酵温度T)及5×2(接种量I)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产品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影响显著(P0.05);确定参数的水平:SF-551H,12≤t≤24 h、1.5≤R≤4、25≤T≤32℃、3%≤I≤15%;SF-552H,12≤t≤40 h、1.5≤R≤4、25≤T≤30℃、3%≤I≤15%.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最佳工艺参数为:SF-551H,t=24 h,R=2.75,T=32℃,I=3%;SF-552H,t=40 h,R=2.125,T=27.5℃,I=3%,且验证可行(P0.05)。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工业化酵母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的工艺提供试验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本试验旨在探讨仔猪在断奶前及断奶后1周内血清生化指标、十二指肠形态结构及空肠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和二肽转运载体1(PepT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20日龄仔猪55头,断奶前1天屠宰5头,余下50头仔猪在21日龄断奶,并分为5组(圈),每组10头仔猪,分别在断奶后第2、4和8天从每组各挑选1头仔猪屠宰。结果表明:1)与断奶前相比,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断奶后第2天显著降低(P0.05),在断奶后第8天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钾离子含量在断奶后第4和8天显著增加(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在断奶后第2天极显著增加(P0.01),在断奶后第8天又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断奶前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在断奶后第2天极显著降低(P0.01),断奶后第4天显著降低(P0.05),隐窝深度在断奶后第2和4天均显著增加(P0.05),两者比值在断奶后第2和4天均显著降低(P0.05)。3)与断奶前相比,空肠中SGLT1基因表达量在断奶后均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PepT1基因表达量在断奶后第4和8天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表明,断奶1周内对仔猪生理机能造成了一定的应激;断奶降低了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改变了仔猪十二指肠形态结构,降低了空肠中SGLT1和PepT1基因表达量,以断奶后第2和4天应激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