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29篇
  6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以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基因GhSUS1为目标基因,从EcoTILLING技术中常用的关键酶CELⅠ的提取、活性检测、目标基因引物设计及酶切等方面入手,开展了棉花EcoTILLING技术体系的创建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取的CELⅠ活性高,稳定性好。在42℃、酶切体系为8μL PCR扩增产物中加入2μL粗酶液,与缓冲液等量混合,酶切45 min,能有效地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所在的异源双链错配位点进行酶切。对棉花GhSUS1基因设计A和D染色体亚组特异性引物进行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EcoTILLING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建立的基于PAGE的Eco-TILLING技术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棉花复等位基因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52.
棉花纤维品质分子育种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张天真 《棉花学报》2000,12(6):321-326
棉纤维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随着人民群众对衣着要求的普遍提高,纺工部门引入高效快速的纺纱技术,对棉花品种的总体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棉花育种家除了利用常规技术外,还大规模开展了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克隆出的棉纤维发育基因以及外源基因开展棉纤维品质改良的转基因育种和棉纤维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和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根据我国目前棉花品种品质水平、生产状况,提出了棉花品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53.
一个新的棉花腺体形成基因的遗传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湘X9628陆地棉突变体具有植株有腺体、种子低棉酚的特性。种子棉仁中的棉酚含量为0.0354%,低于国家标准。它的种子无腺体,当种子萌发后,长出的真叶有腺体,但比常规陆地棉品种少。遗传分析表明,控制湘X9628植株有腺体、种子低棉酚特性由二对重叠隐性基因所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其中一对基因是gl2的等位基因,另一对是gl  相似文献   
54.
本文研究了转Bt+CpTI双价抗虫棉双抗-1 4个世代的棉铃虫抗性及其生育后期棉花对棉铃虫的杀虫活力.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世代的双抗-1在苗期、蕾期、开花期和铃期的抗虫性水平相近,说明双抗-1的棉铃虫抗性能稳定遗传;双抗-1不同部位叶片抗虫性明显,抗性水平与中心Bt相近,也表现出前期抗虫性强后期抗虫性弱的时空表达特性.尽管抗  相似文献   
55.
渝棉1号优质纤维QTL的标记与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娟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7,33(12):1915-1921
利用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和优质品种渝棉1号组建了(TM-1×渝棉1号) F2和F2:3分离群体。通过5 544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筛选,获得178个多态性标记,用其中138个构建了总长为959.7 cM的遗传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9%。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了该组合的F2单株和F3家系纤维品质性状,共检测到12个纤维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包括1个纤维长度的、4个纤维强度的、3个马克隆值的、3个整齐度的和1个伸长率的,分别解释各性状表型变异的6.1%、5.31%~14.62%、7.88%~19.17%、7.4%~11.71%和8.26%。研究还发现Chr.23和Chr.24是优质纤维QTLs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56.
 为创造优良杂交种的亲本和优良杂交种,以湘杂棉2号、皖杂40、中棉所28等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组合的亲本为材料创建产量优势相关基因累加的轮回选择群体,并经过了两轮选择。结果表明,在单株水平和组合水平上,相同性状的表现完全一致,两试验点各群体的表现也完全一致。各群体间纵向(同一亲本来源的不同级群体)比较,从平均数看,两轮选择使得包括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和结铃数等性状群体间表现显著提高;从变异度看,所考察的性状在各群体中,总体上未因轮回选择而使遗传变异系数下降太快,遗传方差差异不显著。对本实验室筛选出的4个产量性状SSR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的结果表明,用S1495210(与一衣分QTL紧密连锁)、S167255(与一衣分QTL连锁)、S3994100(与一籽指性状QTL连锁)和S3452180(与皮棉产量和衣分2个产量性状QTL关联)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显著。同时应用2个标记进行衣分辅助选择时,比单用其中一个标记效率高。  相似文献   
57.
皖杂40杂交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陆地棉杂交种皖杂40为基础材料,配制多世代群体,进行多年多点多世代群体联合试验,研究该组合杂种优势的表现及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皖杂40杂交棉的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的平均中亲杂种优势F1代分别是26.1%、23.7%、15.1%、6.6%和2.0%;F2代分别是21.1%、19.2%、13.0%、6.4%和1.5%。皖杂40杂交棉的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高产杂交棉的杂种二代具有在生产上利用价值的产量杂种优势。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和多世代平均数联合尺度测验验证,表明控制皖杂40杂交棉皮棉产量、霜前花产量、铃数和衣分的遗传效应主要是显性效应,控制铃重的遗传效应包括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因此,显性效应是该杂交棉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基础。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主基因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58.
北京农业大学冯福祯从(锦71-22×洛赛亚)×冀棉1号中发现了一个有芽黄指示性状标记的陆地棉(G.hirsutum L.)81A核雄性不育系。从1987年起,本校和北京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合作,将这一材料分别在海南岛和南京两地进行遗传鉴定,结果如下。 81A不育株(芽黄)与陆地棉的遗传标准系TM-1杂交的F_1在海南岛、南京都表现为正常的绿苗和可育,F_2的507株棉株中,391株表现绿苗和可育,116株表现芽黄、不育。这一结果表明81A不育系中的芽黄性状和雄性不育性状都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n=507,Xc~2=1.1052,P=0.25—0.50)。由于在F_2中未能鉴别出绿苗、不育,芽黄、可育两种重组类型,  相似文献   
59.
 以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因库g2中的不育株为主体亲本,分别与高强纤维品系P7235、抗黄萎病种质P60182转Bt基因抗虫棉山西Bt(SHXBt)和中心Bt(ZHXBt)杂交后再进行聚合杂交,合成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群体C0。随后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选择,共获得P1、M1、MP1、P2、M2和MP2等6个选择群体。分析C0群体中的3种分子标记,发现基础群体C0的遗传基础是平衡的。将C0、g2与对照SU12进行比较,C0群体的抗虫性和各纤维品质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g2和SU12,早熟性和产量性状不显  相似文献   
60.
转Bt+Sck棉花的分子检测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棉16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Bt Sck基因获得5个转基因株系(301-5 T2、305-5 T2、312-5 T2、314-4 T2和332-2 T2),对这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了分子杂交及其农艺性状评价.与受体苏棉16相比较,转基因株系的单株铃数和抗虫性显著提高;叶型变小、叶色加深;株高变化不大;铃重、衣分降低,其中305-5 T2和314-4 T2的衣分显著低于受体苏棉16;转Bt Sck基因纯系的纤维品质与受体苏棉16无显著性差异;除305-5 T2产量低于受体苏棉16外,其余纯系与受体苏棉16的皮棉产量持平.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不同的转Bt Sck基因纯系对棉花农艺性状表现所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为培育新的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