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23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走访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资源。结果显示,目前,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区和新疆巴音郭楞、博尔塔拉牧区及青海省海西牧区、甘肃肃北牧区;饲养畜种以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为主。培育了"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家畜品种;草原建设以草库伦、牧草种植、饲草饲料储备和掘井、访火等为主。历史上曾采用"古列延"的形式游牧和狩猎,公元13世纪,转变为"阿寅勒"游牧方式,因阿寅勒的游牧形式较"古列延"式更有利于游牧畜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阿寅勒的游牧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42.
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种子,测定其发芽率。结果表明,NaOH处理对矮生嵩草种子发芽率提高显著(P<0.05),4%NaOH浸泡3h后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6.7%;线叶嵩草经NaOH处理后,4%NaOH浸泡3h、5%NaOH浸泡3、4h后,发芽率均显著提高(P<0.05),5%NaOH浸泡3h后发芽率最高,为18.0%。不同浓度赤霉素(GA)处理对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不显著(P>0.05)。低温(4℃)层积30d显著促进矮生嵩草种子萌发(P<0.05),低温层积60d、20℃温水浸泡(10,15和30h)、磨破种皮对2种种子发芽率均无显著促进作用。4%和5%NaOH溶液处理3~5h、低温层积、磨破种皮均提高了矮生嵩草种子发芽指数;4%和5%NaOH溶液处理3~5h提高了线叶嵩草种子发芽指数。  相似文献   
143.
王建兵  张德罡  田青 《草原与草坪》2013,33(1):54-58,64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大幅度减少;草地破碎化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趋势。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共同经营管理,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减缓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4.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由大粒径为主向小粒径为主改变;水分入渗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大粒径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减小,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逐渐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变差。  相似文献   
145.
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2.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的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51年,较本科专业早7年,也是较早启动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近60年来,历经了非学位研究生教育(1951~1976年)和学位研究生教育(1978年至今)两个阶段的发展,培养和研究的方向从牧草学和草原学,扩展和覆盖到环境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工贸生产4个生产层的诸多方面;专业的名称也由草原科学改为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在内涵提高的同时,外延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学科点的数量和培养规模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共有草业科学硕士点38个,博士点19个,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硕士生导师232人,博士生导师107人。已毕业硕士生1 643名,博士生328名;在读硕士生1 114名,博士生319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同类专业中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培养层次完整、学科点和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6.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光合有效辐射分量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测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各分量并计算冠层反射率、土壤反射率,对其季节变化、日变化进行浅析。研究表明,在生长季6月初-9月下旬,PAR 和APAR(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季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PAR 波动较大,在25~58mol/m;APAR 则在17~34mol/m 波动。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随季节推移呈增大趋势,波动范围在0.46~0.77,最大值出现在8 月下旬,可达0.77。晴天冠层入射PAR、反射PAR、透射PAR 和土壤反射PAR 日变化均呈较标准正弦曲线。冠层反射率在中午12点前后最低而早晚值较高。土壤反射率日变化6月波动较大,在0.4之内,7-9月,仅在0.08内。APAR 日变化趋势和入射PAR 基本一致。6月、7月至8月中旬,晴天FPAR 日变化呈较标准的余弦曲线,变动幅度为0.60,9月变动幅度仅为0.13,几乎趋于常数。本研究在获取较准确地面实测PAR 数据的同时得到FPAR,可为本地区草地FPAR 的精度评估和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7.
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为明确其在退化草地植物中发生的变化,选择青海湖北岸同类型退化草地和围栏封育草地为试验样地,通过对各类型草地植物中钾、钙、镁等矿质元素的对比分析,阐述退化草地和封育草地植物中矿质元素特征,揭示草地退化与其中矿质元素营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退化草地与封育草地上植物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具有明显差异,退化草地较封育草地上植物和土壤中矿质元素营养具有蓄积增加的趋势,这是草地退化的结果,是退化草地"加速"退化的原因,是生物矿质元素营养的一种"饥饿效应",也是生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应急"响应。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加,青海湖北岸自南向北退化草地植物中矿质元素营养蓄积具有逐渐增大的特征,因为海拔低处的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8.
秋季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草坪施用MU(亚甲基脲)、IBDU(亚异丁基二脲)、SUD1(大颗粒尿素+硝化抑制剂)、SUD2(大颗粒尿素+硝化抑制剂)、SUDT2(大颗粒尿素+2种硝化抑制剂)、木质素肥和有机氮肥7种不同类型的缓释氮肥,以及速效氮肥尿素,于冬季不同时期,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SP)、可溶性糖(WSS)、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以探查缓释氮肥对草坪草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秋季施氮肥有助于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性;7种缓释氮肥的抗寒性效应较尿素更为全面和显著,均增强了CAT活性,提高了Pro,SP和WSS含量,降低了MDA含量。MU,IBDU,SUD1,SUD2,SUDT2和木质素肥6种缓释氮肥对5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基本相同,但MU和IDBU对MDA活性的影响较低(P<0.05);有机肥除了对CAT,Pro和SP的影响较小外(P<0.05),对MDA和WSS的影响与缓释氮肥具有相同效果,因此,秋施有机氮肥也是提高草地早熟禾抗寒性的有效措施。根据Fuzzy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判法计算的缓释氮肥抗寒性数值,8种肥料对抗寒性影响的大小排序为SUDT2>SUD2>IBDU>木质素肥>SUD1>MU>有机肥>尿素(速效肥),也可按其对抗寒性影响的大小分为高、中、低3组,SUD2和SUDT2为高效组,有机肥和MU属于低效组,其余为中效组。  相似文献   
149.
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容重与水分特征对不同休牧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对全生长季休牧(分枯草期重牧与枯草期轻牧)和传统夏季休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入,休牧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呈容重增大、含水率减小、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基本变化态势;休牧杜鹃灌丛土壤异质化明显,灌丛冠幅下土壤容重小于灌间土壤,土壤水分大于灌间;6月的土壤容重较8和10月的小,而土壤含水率高;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容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间呈正相关关系;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全生长季休牧的杜鹃灌丛草地灌间畜蹄践踏小径的宽度、深度和面积显著减少,土壤紧实度降低,土壤含水率升高,有效改善了土壤功能;枯草期的高强度放牧降低了全生长季休牧对杜鹃灌丛草地土壤状况的有效恢复;研究证实合理的休牧时期确定与利用强度控制是实现退化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功能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0.
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入渗和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深入揭示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5个放牧强度(A:2.75只羊/hm~2;B:3.64只羊/hm~2;C:4.35只羊/hm~2;D:4.76只羊/hm~2;E:5.20只羊/hm~2)的3a控制放牧试验,对比研究了表层土壤(0—10cm)物理性状、入渗过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持水和供水能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的土壤初始含水量显著高于D、E处理,但各放牧强度的土壤容重和4个孔隙指标无显著变化;放牧改变了土壤入渗过程,随放牧强度增加,B与C处理入渗较好,D与E处理入渗较差;Gardner模型适用于放牧强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表征土壤持水性能的a值与低中吸力段含水量表明B与C处理的持水能力高于其它处理;100kPa吸力下比水容量显示,A、B和C处理较D与E处理提高了土壤供水能力。总之,合理放牧强度短期内有利于保存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导水性和持水能力,保证土壤有效供水,降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