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3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分析水肥耦合作用对水稻各生育期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于2013年在庆安县和平灌溉站进行水稻田间试验,采用D3-11饱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下限75%、磷肥为90.9kg/hm2、钾肥117.5kg/hm2时,各因素可分别取得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含水下限75%、磷肥155.5kg/hm2、钾肥129kg/hm2的水、磷钾肥方案的组合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2.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3种肥力水平:低肥、中肥、高肥条件下大豆光合速率Pn、气孔阻力Rs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初花和盛花期大豆叶片光合速率、Rs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盛花期的Pn明显高于初花期,无论在初花还是盛花期,中肥条件的叶片Pn最大,高肥次之,低肥最低;叶片气孔阻力以中等肥力最低,低肥最高,和光合速率变化趋势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规律和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规律,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 5、12. 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炭运筹下0~60 cm土层NH_4~+-N、NO_3~--N和肥料NH_4~+-~(15)N、NO_3~--~(15)N的累积分布,以及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情况,并计算了不同水炭运筹下的土壤盈亏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中的NH_4~+-N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施加适量的秸秆生物炭增加了0~20 cm土层NH_4~+-N、NO_3~--N累积量,同时减少了20~60 cm土层的累积量。相同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浅湿干灌溉模式0~20 cm土层中NH_4~+-N、NO_3~--N累积量和肥料NH_4~+-~(15)N、NO_3~--~(15)N累积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浅湿干灌溉模式20~40 cm和40~60 cm土层NO_3~--~(15)N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模式显著降低(P 0. 05)。浅湿干灌溉模式积累的土壤氮素有9. 79%~13. 96%分布在植株叶片,15. 71%~20. 03%分布在植株茎鞘,66. 00%~74. 50%分布在植株穗部。综合考虑寒地黑土区土壤氮库盈亏平衡,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 5 t/hm~2秸秆生物炭的水炭运筹模式最优。  相似文献   
34.
寒地黑土区玉米高效调亏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筒测试验,研究了玉米最佳的水分调亏阶段以及各调亏阶段亏水程度的最佳上、下限阈值。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拔节期,苗期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最小。苗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程度分别为50%FC~60%FC、65%FC~75%FC和65%FC~75%FC的灌溉处理是最佳调亏灌溉方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比正常灌溉处理提高了8%、12.6%。  相似文献   
3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控制灌溉模式下不同氮素用量稻田田面水铵态氮、硝态氮的变化特征,综合评价了试验区稻田土壤肥力等级,并分析了水分与氮素用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过量施肥对土壤最后残留的氮含量影响较大;土壤肥力等级的高低、每次施氮后所取水样铵态氮与硝态氮浓度的均值同相应的施氮水平有较高的因果效应。施返青肥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最高值在施氮后第3天出现,施穗肥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最高值在施氮后第2天出现,田面水硝态氮浓度出现最高值的时间要滞后于铵态氮1天。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表现为正效应,且高施氮量的正效应大于中施氮量的。控水效应和土壤水分胁迫与氮素互作效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多数为负效应,表明进行水分胁迫会影响产量构成因素进而降低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36.
基于改进双链量子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调亏灌溉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调亏灌溉方案优选过程中存在单项指标的灌溉优劣评估结果单一和难以客观评价灌溉综合效益等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双链量子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双链量子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寻求最佳投影方向,同时通过矢量距浓度筛选进入搜索空间的量子染色体,以及在进化过程中逐步优化、压缩搜索空间对双链量子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双链量子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玉米各调亏灌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苗期水分亏缺程度为田间持水量50%~60%的处理是最佳调亏灌溉方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比正常灌溉处理分别提高了6.4%、10.8%。改进后的模型全局搜索能力与优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7.
机械式中耕开沟筑垱作业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耕开沟成垱的联合作业方式研制的机械式中耕开沟筑垱作业机具,对解决干旱、半干旱区蓄水保土保墒,有效削减坡耕地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入渗率,促进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对机具田间中耕开沟筑垱作业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该机具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试验结果表明,机具作业速度、开沟筑垱铲的开沟深度及铲板尺寸对开沟作业性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8.
施肥和耕作措施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瑶  张忠学  贺兴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35-6937
[目的]为提高旱地粮食产量和降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方位振动深松地块和常规中耕地块2个对照的基础上,设置氮、磷、钾3因素4水平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耕作措施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田间试验发现,不同肥料处理,土壤经过全方位振动深松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而且增施氮肥和磷肥的效果更显著。振动深松耕作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对大豆百粒重的影响依次是N〉P〉K,其中N2(167.3kg/hm^2)、N3(240.0kg/hm^2)、R(133.9kg/hm^2)、P3(192.0kg/hm^2)、K1(125.1kg/hm^2)、K2(200.8kg/hm^2)处理对大豆百粒重的增加效果明显;常规中耕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对大豆百粒重的影响依次是P〉K〉N,其中P0(0)、P1(83.4kg/hm^2)、P1(133.9kg/hm^2)、K2(200.8kg/hm^2)处理对大豆百粒重的增加效果明显。[结论]合理配施N、P、K及全方位振动深松耕作技术对于保证大豆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基于运动波方程的坡面降雨径流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降雨量少而集中,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地表径流不仅降低了降雨利用率,而且也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文章将运动波理论和Green-Ampt入渗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黑龙江省西部坡耕地降雨入渗产流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分别在不同耕作措施及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条件下,对人工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径流过程与实测径流过程拟合较好。本研究对黑龙江西部农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不同水肥组合对玉米产量与耗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玉米水肥耦合盆栽试验,根据玉米产量和耗水量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水肥(氮)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和耗水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增加水、氮的施用量对产量有提高作用,影响顺序为水>氮。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说明水、氮配合为正交互效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灌水量保持田间持水量的95.13%,施氮量为243 kg·hm-2时,预计能获得最高产量为12 132.9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