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3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三江平原宝清县三江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在发育过程中的需水规律及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是水稻全生育期中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最好,且水稻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但其产量最低;湿润灌溉水稻产量最高,其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也最大,其水稻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仅次于控制灌溉;淹灌产量高于控制灌溉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小.应综合考虑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选择合适的灌溉模式,以期为三江平原灌溉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措施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机械化暗式坐水点播技术 机械化苗期补灌技术 垄作区田保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SAS统计分析方法,对水分(播种期坐水量和苗期补灌水量)、垄作区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产量与水分、区田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甘南县2003年实际条件下、玉米产量随坐水、补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区田起到了增产的效果,比较而言,灌水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3.
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不同培肥模式的节水增产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秸、麦秸全部还田与单独麦秸还田比较 ,全生育期冬小麦夏玉米共增产 4 77.72 kg/hm2 ,增产幅度为3.6 2 %。耗水量则是冬小麦季全还耗水量高于麦还 ,夏玉米季的耗水量全还低于麦还 ,二季总耗水量则表现为全还大于麦还 ,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是全还大于麦还。综合各种施氮水平与还田模式 ,适合当地的最佳培肥模式为 :全还 + N2 +有机肥 ,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总量为 778.34 mm,水分利用效率为 1 9.0 0kg/( hm2· mm)。  相似文献   
64.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进行水肥试验,对不同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水、氮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氯素作用大于灌水作用;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65.
从东北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黑龙江地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黑龙江地区农业的关系,以及水肥耦合研究对黑龙江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为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及追施比例对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在宝清县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水稻的分蘖、叶面积指数、株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产量起决定性作用,且相同条件下按返青肥、蘖肥、穗肥质量比4:3:3比例施肥,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磷素的多少直接影响水稻植株的物质积累,且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显著,钾肥用量大小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湿润灌溉条件下按F1比例施肥的N3P2K2处理的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最大。研究区以湿润灌溉模式、按返青肥-蘖肥-穗肥质量比4:4:2施用、N-P-K质量比为3∶2∶2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67.
干旱和土壤贫瘠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制定不同喷灌水量的玉米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喷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开展春玉米水肥耦合大田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氮肥用量、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个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NP×水。春玉米全生育期喷灌水肥耦合最佳组合为:磷肥134.4kg/hm~2、氮肥282.5kg/hm~2、灌水量1 061.0m~3/hm~2,产量为15 853kg/hm~2。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索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蔬菜的耗水规律,基于温室豆角滴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寒地温室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对秋季豆角耗水规律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角在苗期耗水模数最高为37.75%,在开花期耗水强度最高为2.83mm/d;苗期灌水量对豆角产量的影响显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灌溉模式为:苗期灌水定额为12mm、开花期灌水定额为12mm、结荚期灌水定额为24mm、采摘期灌水定额为6mm,可提高产量7.6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98.26%,达到27.48kg/m3,该节水灌溉模式可实现豆角高产及水分利用高效的统一,为指导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豆角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控制灌溉氮肥减施对土壤氮素分布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土稻田控制灌溉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土壤氮素分布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控制灌溉与常规淹灌下氮肥减施对土壤0~60 cm土层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微生物量氮(MBN)、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淹灌与控制灌溉模式下,NH4+-N累积量均与土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NO3--N累积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70.
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碳氮吸收、土壤呼吸与产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试验下,设置控制灌溉和全面淹灌2种水分管理模式,并设置6个施氮水平(0、60、85、110、135、160 kg/hm2),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在控制灌溉条件下均大于全面淹灌。不同器官含碳量变化相类似但不完全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之间与对照相比,升降幅度不显著(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器官含氮量递增,施氮量在135、160 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增加幅度较其他处理显著(P0.05),而同一处理随着生育期的进行,含氮量呈下降趋势。但就不同器官碳氮比而言,135、160 kg/hm2处理明显小于其他处理(P0.05)。综合说明氮肥的高投入并不利于水稻植株的碳氮积累代谢与分配。通过对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分析可知,110 kg/hm2处理在2种水分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大于其他施氮量处理。在综合考虑产量的前提下,C110处理为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该研究可为黑龙江冷凉区水稻节水增产、氮素减排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