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41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通过采用不同整地方式及规格等局部立地条件控制的造林试验,选择出适宜于祁连山东端山区造林的造林方式、方法和措施,为抗旱造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浅析绿色畜禽产品的科技化与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绿色畜禽产品市场需求看好 1999年英国的疯牛病和比利时的二 英事件震惊世界,食品的安全问题为世人所关注。事实告诉人们,由于环境污染、药物残留、食物链的富集作用给生物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理想的食品──安全、优质、无公害的食品。加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把绿色食品的需求作为一种时尚和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食品来追求。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畜禽产品(包括乳肉蛋以及它们的加工品)更是人们消费的目标。 从国际市场来看,德国的有机食品需求量很大,80%依…  相似文献   
43.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2的贡献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kg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TgC,平均每年1.55TgC/a。  相似文献   
44.
通过研究渍涝胁迫下,不同耐渍型亚麻品种的株高、工艺长度、出麻率等农艺性状以及植株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初步揭示了亚麻耐渍的生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渍涝影响亚麻的农艺性状,具体表现在株高降低、工艺长度减短、出麻率下降等方面;渍涝胁迫下根部皮层通气组织的发育是衡量亚麻耐渍强弱的重要特性;2、随着渍涝胁迫时间的增加,不同耐渍型品种植株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非耐渍型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耐渍型品种,说明渍涝胁迫下,耐渍型品种具有很强的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3、随着渍涝胁迫时间的增加,不同耐渍型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耐渍型品种的变化大于非耐渍型品种,说明在渍涝胁迫下耐渍型品种体内过氧化物酶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高于非耐渍型品种。  相似文献   
45.
杂种鹅掌楸不同季节扦插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春季和夏季分别进行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X×L.tulipifera扦插试验,对不同季节扦插生根所需时间、顶芽的作用、平均生根数及愈伤组织生长状况等特征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扦插,其生根过程及生物学特性表现不同:春季扦插生根所需时间(60~80d)较夏季长(20~30d);夏季扦插顶芽的作用较春季明显;春插时,"假活"现象严重,而夏插时插条容易出现腐烂现象;春插时,不定根数多数稳定在3~4条,较夏插少,而夏插时不同插条上不定根数变化较大,常达到10条以上;春插时,愈伤组织较夏季产生的少,夏插时,有部分插条只产生愈伤组织而不生根,春插时则很少见。因此,在不同的季节扦插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扦插生根率。图2表1参14  相似文献   
46.
坡耕地黑土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和δ13C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一东北黑土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坡顶、坡肩、坡背、坡脚和坡足)部分土壤属性和δ13C值,探索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δ13C值与地形坡度、土壤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pH值都显著相关。δ13C在土壤剖面中随深度变化,能够反映作物残体输入和土壤累积特征,有助于鉴定原始埋藏土壤表层。侵蚀部位土壤δ13C值与SOC含量线性拟合的倾斜角β与地形坡度成正相关,与粘粒含量成负相关,是反映SOC周转的一个良好指标。坡肩和坡背C3-C显著低于坡顶(对照点),C4-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侵蚀程度的地形部位SOC含量差异主要是由C3-C引起;坡脚和坡足C4-C显著低于坡肩和坡背,说明沉积区新碳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47.
2006年11月1日发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以下简称《标签通则》)作为农作物种子质量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种子商品种子标签的标注内容,制作要求还确立了其使用监督的检查范围、内容及质量判定规则。《标签通则》不仅用法定的方式保护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明示种子质量信息,明确种子质量责任,强调诚实守信,防止欺诈。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种子商品化进程铺平道路,为实现与国际种子市场接轨打下坚实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48.
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西藏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方法,测度了1990年、2000年、2010年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期间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西藏土地利用总功能缓慢提高,多功能协调性逐步提升;土地利用由单一功能逐渐向多功能转变,重心由生产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生产功能及社会功能由低度持续提高至中度持续水平,经济功能呈提高态势且维持低度持续水平,生态功能由高度持续退化至中度持续水平。为扩大土地利用多功能整体效应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协调性,稳定生产功能、加快提高经济功能、重点遏制生态功能退化、逐步提高社会功能是西藏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吉林省2001、2011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选取一二三产业产值、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耕地面积、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及人均GDP等数据分析10a来吉林省农业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产业结构升级为后工业阶段;但农业结构变化不明显,种植业仍占农业的绝对优势,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占绝对优势,粮食作物中玉米占绝对优势。种植结构单一的态势10a变化不大。据此提出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
依据吉林省德惠市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1年),对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模式下秋翻(MP)、垄作(RT)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在70%以上,最高可达93.29%,各粒级含量在两个土层中表现规律性不强。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在20%以上,最高可达35.5%,且表层高于底层。与干筛法测定的团聚体相比,〉0.25 mm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最大减少幅度为58.76%。两个土层中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对耕作处理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RT〉NT〉MP。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3种耕作方式下有机碳含量表现为NT〉RT〉MP,表层高于底层,且玉米-大豆轮作高于玉米连作。比较3种耕作方式,垄作更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且玉米-大豆轮作好于玉米连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