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41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析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以江西省崇仁县孙坊镇为例,在现实潜力来源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评价单元,选取村庄状况、耕地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因素,及斑块规模、村庄破旧程度和耕地邻接度等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现实潜力类型。结果表明:迁移合并型农村居民点斑块是孙坊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来源,可分为易释放型、较易释放型、较难释放型、难释放型4种潜力类型。研究认为,现实潜力的释放应遵循先易后难原则,根据不同的潜力类型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52.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冻融季节苏打盐渍土的热力构型及对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热力梯度是水盐运移的诱导因素和驱动力。冬季松嫩平原西部土体热力构型为冷冻层-过渡层-暖土层;消融季节土体热力构型为暖土层-过渡层-冷冻层-过渡层-暖土层。受土体热力梯度和水势梯度驱动,潜水向冻结层积聚形成冻土。土壤类型不同,冻土的组成和性质存在显著差异。盐化草甸土和苏打草甸盐土成为水分迁移的汇集区,大量地下水汇集在盐化草甸土和盐土的冻层中,0-70 cm土层的含水率显著增加,最高含量达60%。苏打草甸盐土和白盖苏打碱土的冻层为盐分汇集区,苏打盐土和白盖苏打碱土0-70 cm土层土壤盐分增加明显,其中0-40 cm土层的盐分增量最显著。冻土层积聚大量盐分导致消融季节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53.
 为在丽江烟区进一步明确有机-无机复合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有机-无机复合肥配施试验:A.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B.底肥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追肥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K)的3个处理对烤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底肥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追肥为烤烟专用无机肥产量分别比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K)高34.3%,20.4%;产值分别比CK高24.7%,47.8%;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比CK增加8.9%和19.3%。适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烤烟复合肥配合施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施用烤烟复合肥,它不仅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性,而且对烟叶产量、吸食品质、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控制晚稻穗颈瘟病情指数的效果: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稻清)为961%,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为904%,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为76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983%;防病增产率分别为314%,268%,222%和302%。吡唑·醚菌酯和三环唑可以作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的首选药剂,其次是肟菌·戊唑醇,如选用苯甲·嘧菌酯,宜适当增加用药量。  相似文献   
55.
燕麦油的提取及精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燕麦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石油醚浸提法提取燕麦麸皮中的燕麦油,以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通过脱胶、脱酸和脱色对燕麦粗油进行精制。[结果]3个因素对燕麦油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脱胶燕麦油得率约为91%,脱酸燕麦油得率约为80%,脱色后精制燕麦油得率约为64%。燕麦油在精制前后酸价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碘价和皂化值基本不变,密度、比重、黏度和折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利用石油醚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2 h。  相似文献   
56.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NTMP2001年背景值,呈现与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57.
耕作措施对东北黑土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东北黑土13年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耕作措施(免耕和秋翻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土壤微生物角度分析免耕是否有利于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定,为合理评价农田黑土碳“源”与“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耕作处理包括免耕和秋翻。免耕除播种外不扰动土壤,秸秆覆盖地表。秋翻处理的田间管理包括人工除草、中耕起垄和秋翻,秋翻时将秸秆翻于地表之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通过PVC环在野外采用动态气室法(Li-Cor8100)直接测定(去除植物根系),定期监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并在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最高的季节取样分析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数量特征。【结果】生长季节内免耕和秋翻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分别为0.42-3.35和0.48-3.24 μmolCO2·m-2·s-1,两处理平均值差异不显著(8.8%),但土壤累积CO2-C释放量免耕比秋翻高10.0%(2012)和4.3%(2013)(P<0.05)。免耕显著地增加0-5 cm表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比秋翻高125.7%、112.4%和53.3%;还显著地增加了其他土层的真菌数量,分别为105.3%(5-10 cm),159.4%(10-20 cm)和114.7%(20-30 cm)。耕作处理影响土壤温度,主要体现在春季,秋翻(0-5 cm,5-10 cm)春季(6月)土壤温度比免耕分别高2.8%和5.8%。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土壤温度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夏季(7、8月份)最高,秋季较低。尽管耕作处理没有明显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格局,但秋翻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最高值比免耕晚半个月。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呈指数型增长,10 cm处的回归模型明显好于5 cm。耕作处理只改变了5 cm的Q10值,免耕比秋翻高10.8%。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水分混合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反应其变化规律,解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变异的65%(秋翻)和81%(免耕)。【结论】免耕增加了表层(0-5 cm)的SOC含量,从而使得该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性增加,但是由于免耕处理增加0-30 cm 土层SOC含量的加权平均值,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措施(秋翻),免耕有利于SOC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8.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土地利用上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农村土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客观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渠道,促进农民增效,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稳步发展。但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37CS示踪技术计算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速率,结合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动态,探索典型漫岗坡地SOC和TN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计算研究区近50年来SOC和TN迁移、累积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再分布速率介于-24.61~33.56 T/H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和轻度侵蚀状态,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66%,沉积面积占总面积的15.62%。SOC和TN的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相一致,坡肩部位SOC和TN流失量最大,侵蚀损失率分别为407.57 KG/HM2/A和39.94 KG/HM2/A;其次为坡背和坡顶,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44.2 KG/HM2/A和17.93 KG/HM2/A;坡脚和坡趾表现为累积,平均累积量分别为-207.2 KG/HM2/A和-20.56 KG/HM2/A。整个研究区SOC和TN的相对流失量>50%的面积分别占10.45%和11.21%。整个研究区48年来土壤净迁移泥沙量为45.54 T/A,其中,SOC流失量为612.62 KG/A,TN流失量为47.20 KG/A。考虑迁移泥沙对土壤有机质的富集作用,迁移损失的SOC和TN量比原计算值高52%。  相似文献   
60.
从地域空间"三生"功能视角探索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从地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提出了布局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浮江乡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分别为3.83%、26.90%、29.91%、30.72%和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