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3年生鼓节竹苗为试验材料,以氮、磷、钾(N、P、K)配比、施肥方法、培土高度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发笋盛期鼓节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P、K配比为2∶1∶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鼓节竹的出笋量相对最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 N、P、K配比为2∶1∶1、环状沟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叶绿素含量相对最高,地径相对最大。综合考虑鼓节竹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沿海沙地鼓节竹最优施肥模式为N、P、K配比为2∶1∶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  相似文献   
42.
【目的】土壤氮素供应受到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确土壤氮素供应特性是合理施肥的基础。研究不同轮作方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和油菜氮素吸收规律,可以为油菜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同田对比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两种轮作方式,即水旱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和旱地轮作 (棉花稻?油菜轮作);副处理为氮肥 (N 150 kg/hm2) 施用季节。每种轮作方式下设3个氮肥施用季节处理,分别为:1) 两季均不施氮肥(N0-0);2) 水稻/棉花季施氮,油菜当季不施氮(N150-0);3) 水稻/棉花季不施氮,油菜当季施氮(N0-150)。通过原位矿化培养方法测定油菜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同时测定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结果】与两季均不施氮相比,油菜季施氮,稻油轮作下土壤氮净矿化累积量显著增加101.2 kg/hm2,油菜氮素吸收增加76.8 kg/hm2;棉油轮作条件下,土壤氮净矿化累积量显著增加了110.0 kg/hm2,油菜氮素吸收增加96.2 kg/hm2。从分配比例上分析,在油菜苗期—薹期,稻油轮作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占累计矿化量的52.3%,棉油轮作为64.5%,棉油轮作高于稻油轮作;然而在油菜花期—成熟期,稻油轮作土壤氮素净矿化量高于棉油轮作。与土壤氮素净矿化相一致,在油菜苗期—薹期,棉油轮作油菜氮素吸收量比稻油轮作高37.1 kg/hm2,棉油轮作有利于油菜前期氮素吸收;而油菜生长后期稻油轮作比棉油轮作多吸收氮素18.2 kg/hm2。稻油轮作有利于油菜后期氮素吸收。【结论】棉油轮作条件下,残留棉花叶片养分释放快,有利于油菜生长前期 (苗期—薹期) 土壤氮素供应;而稻油轮作条件下,残留水稻根茬养分释放慢则有利于油菜生长后期 (花期—成熟期) 土壤氮素供应。因此棉油轮作有利于油菜前期生长,稻油轮作有利于油菜后期生长。稻油轮作条件下在油菜生长前期可适量增加氮肥供应,后期降低氮肥供应;棉油轮作下在油菜生长前期适量降低氮肥供应,后期增加氮肥供应。  相似文献   
43.
毛竹林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肥是提高毛竹林经营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在毛竹林施肥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施肥量的计量、肥料种类以及施肥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生产实践中仍存在着盲目施肥、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毛竹林施肥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毛竹林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毛竹林科学施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病程极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特征是肝炎、肝体积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世界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本病。1963年上海首先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80年在北京某鸭场分离到病毒。此后福建、广东、四川、广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45.
犬呼吸道疾病常发于2~6月龄的幼犬且发病率较高,其共同的临床症状为发热,流清涕或脓性鼻涕,打喷嚏,阵咳或剧咳,夜间尤甚,病程短则1~2星期,长则2~3星期,咳嗽如鱼骨梗喉,呼吸困难、急  相似文献   
46.
本试验通过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水平对雏鹅生长性能、脂类代谢、抗氧化功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索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适宜水平。试验选用1日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公母各1/2)。Ⅰ组(对照组)饲喂亚油酸水平为0.52%的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Ⅵ组)饲喂亚油酸水平分别为0.72%、0.92%、1.12%、1.32%和1.5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均优于对照组,饲粮中亚油酸水平为1.12%时BW最大,F/G最低。2)Ⅳ、Ⅴ组血清总胆固醇(TCH)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Ⅳ、Ⅴ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Ⅳ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Ⅵ组血清和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Ⅳ组法氏囊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14 d后,Ⅲ组禽流感抗体滴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水平对雏鹅生长性能、脂类代谢、抗氧功能及免疫机能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小麦-豆粕型雏鹅饲粮中亚油酸适宜水平为1.12%。  相似文献   
47.
1结构的划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奶牛场基本上都是以自繁自养原则为主进行饲养,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一般是指混合牛群的饲养数量,其中包括成母牛、犊牛和后备牛。而成母牛还包括泌乳牛、干奶牛和围产期牛,其中泌乳牛还包括泌乳初期牛、泌乳中期牛和泌乳后期牛。除了以上这些,个别奶牛场把初产奶牛进行集中的饲养管理,给其单独创建圈舍,然而围产期牛也同样包括围产前期牛和围产后期牛。  相似文献   
48.
1作用 适时的让猪只接受太阳辐射可以让其舒爽,而且还具有杀菌与促进细胞成熟的功能,对于喜阴性寄生虫也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可以降低猪只皮肤病的发生概率。如果猪只接受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过长,600-1 000纳米的红光即可穿透其颅骨,导致颅内的温度上升,引起脑部损伤从而发生日射病,患猪一般会出现急躁不安、昏迷、痉挛等中暑的症状,患病严重的最终会由于呼吸以及循环障碍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49.
孙浩燕  张洋洋  任涛  薛欣欣  丛日环 《土壤》2014,46(4):669-67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钾肥的施用对连续3季作物(油菜、油菜、水稻)生物量、钾素(K2O)吸收量、作物-土壤系统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钾肥施用后,枸溶性钾硅肥(K枸)与水溶性钾肥(K水)效果一致,与不施钾相比,3季作物生物量都显著增加,钾素总吸收量增加155%,钾素平衡系数为0.79,钾素的供应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粉碎性钾矿粉(K矿)钾素不能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增产效果不显著。第一季油菜收获后K枸、K水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高于K0、K矿,但随着作物的收获各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最终趋于一致。枸溶性钾硅肥和水溶性钾肥均能补充土壤的有效钾素,缓解土壤钾素的消耗,维持土壤钾素肥力水平的稳定,有利于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50.
不同提取方法测定的土壤钾的有效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2个油菜钾肥田间试验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吸钾量为标准,分别采用1 mol L-1中性醋酸铵、1 mol L-1沸硝酸和0.2 mol L-1四苯硼钠3种浸提剂测定试验基础土壤的钾素含量,并按浸提剂种类和速效钾、缓效钾将其分类,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土壤有效钾的准确测定方法,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土壤钾素丰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提取能力有所不同,沸硝酸钾含量四苯硼钠钾含量醋酸铵钾含量。用醋酸铵法和四苯硼钠法测得的土壤钾素的生物有效性均较好,其中又以四苯硼钠法更好。长江流域冬油菜区醋酸铵法浸提的土壤钾素"低"、"中"、"高"和"极高"指标分别为45 mg kg-1、45~115 mg kg-1、115~190mg kg-1和190 mg kg-1;四苯硼钠法浸提的土壤钾素"低"、"中"、"高"和"极高"指标分别为125 mg kg-1、125~415 mg kg-1、415~755 mg kg-1和755 mg kg-1。综合结果表明四苯硼钠法和醋酸铵法测得的土壤钾素含量与油菜相对产量和相对吸钾量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据此建立的土壤钾素丰缺指标可以用来指导长江流域油菜的测土配方施肥,另外此区域应该重视并合理的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