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1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13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112.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3.
利用561只AA肉仔鸡雏鸡来研究以维生素为主体配制的抗寒促生长剂对在低于适温条件下育雏效果,结果表明,该添加剂在前两周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及促生长(P〈0.01)。  相似文献   
1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硬脂酰乳酸钠对生长期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2017年6月10日至2017年8月11日,试验在内蒙古阿荣旗中荣肉牛养殖基地进行,选择12月龄体质量在(407.27±20.79)kg的西门塔尔肉牛12头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肉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肉牛每头每天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硬脂酰乳酸钠30g。结果表明,试验结束后,试验组肉牛的体质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34%,试验组的平均日增体质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物质采食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随着试验的进行ALT的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在试验40,50d时,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60d时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无显著变化,但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在60d时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白蛋白(ALB)的含量在50d时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60d时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球蛋白(GLO)含量在60d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60d时试验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在60d时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游离脂肪酸(NEFA)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计算试验组的利润为3.68元,对照组的利润为1.52元/天。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30g硬脂酰乳酸钠可以提高肉牛的体质量,增强肉牛机体的抵抗力,改善肉牛蛋白质及脂类代谢的情况,同时还能够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5.
指出了港航工程项目是内河航道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回淤问题是港航施工中的难题,需施工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回淤施工问题。分析了港口航道工程施工中的回淤问题的原因及特征,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16.
选择黑龙江省2个牛场高产奶牛,在产后60~90d调查卵巢静止,检测发情和卵巢静止奶牛生殖激素,能量代谢,肝功能和矿物质等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和ROC分析对牛场产后卵巢静止进行预警评估。结果显示:2个牛场(Ⅰ,Ⅱ)卵巢静止发病率分别为29.5%,47.2%,主要由于产后早期能量负平衡。2个牛场卵巢静止组与发情组相比,血浆中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的升高。牛场Ⅰ,当产后60~90d奶牛血浆中BHBA0.94 mmol/L、NEFA0.56 mmol/L、AST95.5U/L时;牛场Ⅱ,当奶牛产后60~90d血浆中BHBA1.00mmol/L、NEFA0.585mmol/L、AST103.5U/L时;奶牛患卵巢静止的风险增高。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发生的能量负平衡可扰乱奶牛发情周期的生殖激素分泌,是引起2个牛场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主要病因。奶牛泌乳早期血浆中NEFA、BHBA和AST等指标可用于产后卵巢静止的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117.
<正>奶牛酮病是以能量负平衡为基础,以低血糖、高酮体为主要血液生化特点的奶牛围产期的重要群发性多发性疾病[1]。由于高产品种的引进、培育,高能饲料的开发、利用等原因,使得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奶牛酮病已成为世界各国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据报道,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  相似文献   
118.
为了解泌乳奶牛不同泌乳阶段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在两个集约化牛场(Ⅰ,Ⅱ),随机选取泌乳前期(15~20 d)、泌乳盛期(50~60 d)、泌乳中期(120~150 d)、泌乳后期(200~220 d)四个泌乳时期的奶牛各20头,检测日粮及奶牛血浆中VA、VD、VE以及Zn、Se、Cu水平。结果表明:两牛场各泌乳期饲料和血浆中VA、VD、VE和微量元素Zn、Se、Cu的水平不一致。说明两牛场均存在维生素E缺乏和Cu缺乏,但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19.
维生素A是奶牛体内重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维生素A对于奶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机体免疫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得日粮中青绿饲料的比例逐渐下降,导致奶牛出现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状的可能性增加.这使得人们对反刍动物维生素A营养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从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指标和预防几个方面综述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进展,为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领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机制的加强,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这一变化,支撑农业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也突破了原有的国家各级农机技术推广站单一格局,各类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不断兴起,除国家兴办的各级农机推广站外,农机生产或科技企业、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以及农民大户也积极参与新技术引进和各种农机技术和机具推广,较好地促进了农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各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处在转型期的国家兴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