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正植物有体温吗?不仅有,而且还会发烧!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曾经用红外线测温仪对不同的植物进行体温研究,发现它们的体温各有不同:在晴朗的白天,灌水不久的农田中,不同高度的植物叶片表面温度的平均值(即冠层温度)也不同,玉米比周围的气温高3~4℃,而小麦却比周围气温低2~3℃。植物有体温吗?  相似文献   
242.
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Matsumura)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备受关注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主要为害各种软皮水果和浆果。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铃木氏果蝇雌、雄成虫的触角及下颚须上感器的超微形态。结果发现,铃木氏果蝇触角鞭节上分布着3种表面多孔的感器,分别为锥形、腔锥形和毛形感器。下颚须上分布着锥形和刺形感器。触角和下颚须上的感器形态和数量均无性二型现象。根据锥形感器的大小及表面孔口的形状和大小,又将锥形感器分为小感锥和大感锥。小感锥表面有序排列着凹陷的小孔。大感锥表面成行排列着"一"字形大孔。大感锥仅分布于触角鞭节上,推测是铃木氏果蝇独有的一类感器,或许是长期进化过程中为感受健康新鲜果实的气味而形成的特殊感器。  相似文献   
243.
【目的】筛选集成新疆棉区可替代硫丹的害虫防治技术方法,推动农药减量及硫丹淘汰进程。【方法】在新疆棉区,选择14种硫丹替代方法,针对二代和三代棉铃虫及兼治蚜虫进行小区试验,评价替代方法的防效、社会及生态效益,选择最优方法用于集成适合新疆的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模型。【结果】信息素诱捕田最高日均诱蛾量(15 ± 2.6)头,对照自防田为(22.2 ± 8.6)头,未见显著差异;针对兼治蚜虫减退率比较,中剂量甲维盐(-70.00 ± 27.10)%及甲维·虱螨脲(-67.32± 44.51)% 均显著低于硫丹对照(20.07 ± 17.81)%;田间益虫调查显示草蛉为主要优势种,最高占比81%,实验处理对瓢虫影响最大,最高占比由48%下降至18%;测产发现氟苯虫酰胺(低剂量)及阿维·氯虫苯甲酰胺(高剂量)每667 m2收入较硫丹可分别提高161.07和157.53元;PCA及聚类分析显示硫丹加权分15,其他处理中加权超20最佳替代方法4个,加权超15优秀替代方法3个。【结论】与硫丹相比,性信息素诱捕、氯虫苯甲酰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4种替代方法表现最佳;短稳杆菌、氟苯虫酰胺和甲维·虱螨脲3种替代方法表现与硫丹相当。以上7种替代方法可以作为制定棉区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244.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5.
为明确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非典型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Orc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和组织特异性表达谱,采用Trizol法提取茶翅蝽成虫触角的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其Orco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茶翅蝽Orco蛋白进行跨膜区域预测、结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Orco的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克隆获得茶翅蝽Orco基因并命名为Hhal Orco,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Hhal Orco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4.11%,无规则卷曲占36.84%,延伸链占29.05%;其分子质量为53.49 kD,等电点为6.16,无信号肽,是非分泌蛋白;有7个跨膜区,是疏水性蛋白,疏水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297;预测的Hhal Orco蛋白为对称亚基构成的同源四聚体。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hal Orco与同为半翅目的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亲缘关系最近。qPCR检测结果显示,Hhal Orco基因主要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中表达,在成虫的头、胸、腹、足中仅有微量表达。  相似文献   
246.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庞大的昆虫类群里,昆虫之间是否也有类似人类语言交流的方式?昆虫发出的声音是否也能传递信息?根据物理学的概念,由空气介质传播的频率在20~20000赫兹范围内的信号称为鸣声信号。利用鸣声进行通讯  相似文献   
247.
研究了苹果园自然生草对天敌控制苹果黄蚜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苹果黄蚜发生数量明显低于清耕处理,瓢虫及草蛉与苹果黄蚜益害比明显高于清耕处理,生草显著促进了天敌对苹果黄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8.
<正>近年来,浙江省仙居县以农业产业主体为支撑,打造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入“数字+”理念,以“亲农在线·杨梅一件事”为抓手,对杨梅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加工等全产业链实施数字化改造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联结的仙居典范。1.主要问题(1)生产端存在“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推广难、风险防控难”等问题仙居近10万梅农中,96%以上为散户、89%以上为中老年人,现场技术指导难度大,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