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42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芥蓝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但高强度单一的种植模式以及不合理的养分管理使得土壤连作障碍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芥蓝的可持续生产。土壤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一种作物种植前的土壤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杀灭土传病原菌,还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重建土壤微生物区系、恢复微生物活性等作用。我们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的芥蓝生产基地中连作障碍严重的地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CK),固体有机物料(C/N:122,12 t/hm~2)RSD处理(RSD_BA);液体有机物料(C/N:30,6t/hm~2)RSD处理(RSD_MO),测定RSD处理后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并统计芥蓝产量和根肿病的发病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SD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土壤pH,降低土壤NO_3~–-N和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并且能够显著增加芥蓝产量,降低根肿病的发病率,其中RSD_MO和RSD_BA处理后产量分别提高268%和397%,发病率分别降低37.3%和56.7%。RSD处理还能明显提高细菌与真菌的比值(B/F),降低芸薹根肿菌的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其中RSD_BA处理的杀菌率达到90.6%,微生物活性提高2倍。因此,固体有机物料的土壤强还原处理能够显著改善芥蓝连作生产系统的土壤质量,降低发病率,提高产量,是一种具有快速缓解十字花科蔬菜地连作障碍,实现可持续种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2.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以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夏播大豆品种在喀什地区的适应性及丰产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鉴定,筛选出适宜在新疆喀什地区推广的夏播大豆品种.[结果]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生育期均比对照品种早熟,其中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2.69;和29.18;.[结论]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可作为喀什地区夏播大豆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3.
有机碳氮添加对酸性森林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韩成  张金波  邓欢  钟文辉 《土壤学报》2017,54(4):1029-1037
以亚热带酸性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微宇宙室内培养实验,设置了有机碳和有机氮添加处理,分析了土壤硝化活性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功能基因丰度,研究了外源有机碳和有机氮对酸性森林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外源有机氮添加显著刺激了酸性森林土壤硝化活性,乙炔抑制实验表明自养氨氧化对酸性森林土壤硝化过程的贡献率90%。有机碳添加对土壤硝化活性未有显著影响,同时添加有机碳和无机铵态氮也未显著提高土壤硝化活性,而外源有机氮添加提高了土壤矿化速率并导致土壤NH3浓度升高,可能是土壤硝化活性、AOA和AOB数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强还原处理所使用有机物料与其杀菌效果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土壤厌氧环境并添加大量有机物料的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消毒方法,但对于RSD过程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与其杀菌效果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甚少。本试验采集两种连作土壤,分别进行添加稻壳(RSD1)、麦麸(RSD2)和芦苇(RSD3);甘蔗渣(RSD4)、葡萄糖(RSD5)和纤维素(RSD6)的RSD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物料理化性质与杀菌效果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RSD处理显著地降低了土壤中的NO-3-N含量和电导率Ec,增加了NH+4-N含量;稻壳、麦麸和芦苇RSD处理的杀菌效果分别为88.60%、90.76%和85.91%,甘蔗渣、葡萄糖和纤维素RSD处理的杀菌效果分别为72.30%、85.87%和30.65%;有机物料中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与杀菌效果及细菌数量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中添加有机物料初始C/N与杀菌效果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数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高EOC和TN及低C/N的有机物料的RSD处理杀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Vip3Aa11羧基端对其杀虫活性和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Vip3Aa11的3个突变体S543N、D547E和T681V。经SDS-PAGE分析证实3个突变体蛋白均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子量约88 kD的目的蛋白,生物活性测定显示,与Vip3Aa11相比,突变体S543N对甜菜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的杀虫活性提高了5倍。突变体D547E对甜菜夜蛾杀虫活性显著降低。突变体S543N、D547E和T681V对棉铃虫Spodoptera exigua的杀虫活性无明显变化。说明Vip3Aa11 C端部分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对其杀虫活性有影响,且对不同害虫的杀虫活性变化趋势不同。本研究比较了Vip3Aa11蛋白与突变蛋白之间杀虫活性的差异,为研究Vip3Aa类蛋白的结构和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为实现新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的共享,现采用动态Web数据库的策略,执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应用数据库查询农作物种质相关性状,有利于新疆农作物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和利用。  相似文献   
97.
本文着重阐述铜陵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市的规划内容及特色,围绕“生态山水铜都”、“生态园林城市”等城市发展定位,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标,坚持林业的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大力增加、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综合产出能力,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力争通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构建成防护林网化、路域林荫化、城乡一体化、城市风景化的生态城市体系,营造出林业产业发达化、生态文化普及化的良好人居环境,打造出具有铜陵魅力的集生态、经济、社会为一体的文明和谐的现代林业示范市。  相似文献   
98.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目前暂未见有野外华南虎繁殖的相关报道。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华南虎存在一定的近亲繁殖情况。为做好华南虎的人工繁育,恢复和壮大华南虎种群,本文从华南虎繁殖前期工作、饲养环境与笼舍、日粮组成与配制和日常饲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圈养条件下华南虎繁殖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并总结了圈养华南虎繁殖期的行为表现,可为圈养华南虎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葡萄园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敬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16,53(1):166-176
采用15N成对标记技术结合数值模型,测定太湖地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稻麦轮作农田和葡萄园)下的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供氮和保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园土壤初级矿化速率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但是其NH4+-N同化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0.02 mg kg-1 d-1),自养硝化成为培养条件下葡萄园土壤NH4+-N的唯一去向。葡萄园土壤初级自养硝化速率(15.85 mg kg-1 d-1)显著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13.65 mg kg-1 d-1),但两者初级异养硝化速率和NO3--N同化速率均接近零值。可见,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种为葡萄园后,土壤NH4+-N同化速率显著降低而自养硝化速率增加,由此导致更多的NO3--N在土壤中累积,进而可能增加土壤中N的淋溶和径流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00.
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土壤氮素转化是生物-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重要一环。论述了近年来有关氮素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微生物体氮方面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