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5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中国大白猪SⅡ_1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中的平均日增重(ADG)、100 kg体重日龄(AGE)、达100 kg体重的背膘厚(BF)、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6、0.21、0.45、0.39,各性状均存在明显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9~O.35.胴体性状中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肋膘厚、腿臀比、胴体直长、肋皮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23、0.36、0.43、0.25、0.50、0.66、0.42、0.68、0.14.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3、0.24、-0.51、-0.11、0.62、-0.05.胴体性状的屠宰率和瘦肉率与胴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43和0.17;屠宰率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5.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1.说明在选育猪的肉用性状时,应考虑后腿的丰满程度.  相似文献   
62.
分离克隆了猪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序列,测序发现在18 bp处存在T/C突变,引起Taq I酶切多态。利用PCR-RFLP方法对国内外4个猪种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国外猪种中等位基因T的的频率占优势;在中国猪种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占优势;在437头大梅F2代资源家系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发现该多态与瘦肉率、板油重、肩部背膘厚、眼肌高、眼肌宽、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3.
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OLR1)基因在猪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OLR1基因在脂肪沉积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猪OLR1基因序列(登录号:NM_213805),构建OLR1基因过表达载体OLR1-pcDNA3.1,同时合成干扰OLR1表达的siRNA。从恩施黑猪背最长肌中分离前脂肪细胞,分别将OLR1-pcDNA3.1和OLR1-siRNA转染前脂肪细胞,并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至第6天,通过油红O染色、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荧光定量PCR检测OLR1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OLR1过表达组脂滴明显多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P<0.05)增加,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升高、C/EBPα和FAS的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干扰OLR1后,细胞内脂滴减少,甘油三酯含量显著(P<0.05)下降,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下降,C/EBPα和FAS的表达量显著(P<0.05)降低。综上表明,OLR1基因具有促进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某小型猪场引进保育猪发病死亡,为了确诊对症防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进行诊断。试验结果:发病猪确诊为猪链球菌感染,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同时给出了猪链球菌病生物安全防范、药物预防保健、精细化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该临床案例对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5.
文章通过硒都黑猪及其亲本和西方引进猪种的基因组信息,对硒都黑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和其亲本所占的血缘比例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索硒都黑猪继承了其亲本的基因。结果表明:硒都黑猪群体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在遗传资源分类地位上与中国地方猪相对较近;在硒都黑猪中,其亲本湖北白猪、恩施黑猪和梅山猪的血缘占比分别为53.4%、22.3%和24.3%;硒都黑猪从恩施黑猪、湖北白猪和梅山猪继承的相关基因分别与环境适应性、瘦肉率和繁殖性能相关。  相似文献   
66.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SDS-PAGE研究了108头麦洼牦牛和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AS-PAGE分析发现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依次为A:208kd,B;200kd,C:196kd,D185kd,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MUC1基因座受A、B、C、D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有9种基因型;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显示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P<0.01),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遗传变异程序大于九龙牦牛。  相似文献   
67.
半奶牦牛泌乳生理生化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两种泌乳类型的牦牛 ,即全奶牦牛和半奶牦牛乳的生化组成、凝乳特点以及血浆中 3种激素、血糖、蛋白质的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半奶麦洼牦牛和半奶九龙牦牛乳中的蛋白质、乳脂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相应品种的全奶牦牛 ,挤乳量显著降低 ,乳糖含量和乳蛋白主要组分未见明显差异。半奶牦牛乳的生化组成与处于泌乳后期牦牛的乳相比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提示半奶牦牛处于特殊的泌乳阶段。全奶和半奶麦洼牦牛乳中加入凝乳酶均能较好地凝乳 ,两者的凝乳时间差异不显著。半奶牦牛血浆中催乳素、孕酮浓度与全奶牦牛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而 17β 雌二醇含量则显著低于全奶牦牛  相似文献   
68.
孙华  李海军  彭先文  吴伯希  李才元  王文华  梅书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22-19223,19232
[目的]探讨构树叶粉用于饲喂猪的可行性及其使用比例。[方法]选择日龄接近,体重25 kg左右的育肥猪进行构树叶粉饲养试验,试验组分以添加5%、10%和15%的量替换豆粕和麦麸,以及以15%的量替换全价料。[结果]各试验组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饲养效果如日增重和料肉比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组I、II、III和IV的每kg增重成本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6.09%、3.66%、-8.69%和6.11%。[结论]构树叶粉可以15%的添加量用于肥猪饲养。  相似文献   
69.
<正>母猪产科疾病会直接引起繁殖障碍,使母猪生产水平降低,处理不当可使母猪失去饲养价值,甚至死亡,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很多产科疾病一旦发生,即便治好后也会使母猪的生产性能降低。因此在养猪生产中预防与控制产科疾病是十分重要的。1乏情的防治措施初情期延迟,可采用圈舍转移、重新并栏的方法增加刺激,增加与公猪的接触,或增喂青绿饲料等促进其发情。仍不发情可用激素治疗:①一次皮下或肌注孕马血清(PMSG)10~20毫升,或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400~600单位诱导发情和排卵;②静脉或肌肉  相似文献   
70.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从遗传、营养、管理、环境和疾病五个方面揭示影响初生仔猪成活率的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为养猪生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