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将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经人工繁殖的银鲳幼苗,空运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研究中心。在水温18℃~31℃、盐度15‰~32‰,经过近9个月左右的室内驯养,从平均叉长3.2cm,平均体高1.8cm,平均体重0.68g;培育至平均叉长18.4cm,平均体高9.6cm,平均体重121g。通过驯养得出:银鲳对饵料种类没有特别的选择性,同批次银鲳幼苗在浙江舟山及海南驯养时对水温的适应性具有地域性差别,在海南驯养的最适水温在20℃~26℃;舟山16℃~28℃。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lux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2.
<正>六斑刺鲀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分布较广,在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肉食性,以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质,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因其具有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刺鲀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六斑刺鲀均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鲻、梭鱼类资源开发及其生态养殖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鲻科鱼类(Mugilidae)是知名的世界性分布的经济鱼类,广泛栖息于淡水、河口和海水中。鲻鱼Mugil cephalus和梭鱼Liza haematocheila是亚洲地区鲻科鱼类中最主要的经济代表种。鲻、梭鱼属于植食性或腐屑食性,主要摄食环境中的有机碎屑。在养殖生产中,亦可起到净化养殖水域的作用,对维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和优化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从生态养殖角度考虑,广泛开展鲻、梭鱼类养殖,对调整我国当前渔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水域中的菌落结构,并会诱导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对养殖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初步掌握当前我国沿海养殖密集水域抗性菌的多样性概况,对我国沿海11个典型养殖区的底泥进行采样,选用常见的6种抗生素对菌株进行筛选,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抗性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养殖水域,其底泥中抗性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2)在大部分养殖水域,抗性菌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 3)养殖水域底泥中细菌的多样性在不同抗生素的作用下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对抗性菌多样性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我国沿海典型养殖区抗性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可为抗生素使用的生态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组不同频率额外投喂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的实验,依次为无额外投喂海蜇组(对照组)、1次/d、1次/3 d、1次/6 d和1次/12 d(依次标记为O组、A组、B组、C组和D组),通过分析实验中期(36 d)和实验结束时(60 d)银鲳的生长情况及其不同组织中主要蛋白与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银鲳在额外投喂海蜇过程中,其生长、机体蛋白和脂类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36 d和60 d时,高频率额外投喂海蜇组(A组和B组)银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A组血清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肝脏与肌肉中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60 d时,高频率组(A组和B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低投喂频率组(C组和D组)(P0.05),肌肉组织中,额外投喂海蜇试验组FA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高频率投喂海蜇可提高银鲳组织代谢酶的活性,特别是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鲳的生长率,在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基于机体代谢指标的分析,每3天额外投喂一次海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银鲳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银鲳(Pampus argenteus)种质资源、探究该物种起源、进化地位及指导遗传育种生产提供参考,以采自东海水产研究所福鼎基地人工繁殖的1龄银鲳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银鲳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M+6SM+10ST+30T,染色体臂数(NF)为56。在银鲳的SM组中,有一对相对本组其它染色体明显较大的染色体,除此之外,各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组染色体均未发现带有特殊标志性特征如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形性染色体。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银鲳分子标记技术。[方法]通过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 )获得银鲳转录组原始试验数据,经过拼接后,获得3715603条unigene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MISA对所有unigene进行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鉴定。同时,利用软件对银鲳转录组SSR的多态性进行评价。[结果]银鲳转录组水平上,共鉴定出107007个SSR位点,分布在97289条unigene中,发生频率为2.62%,SSR平均密度为476个/Mbp。在银鲳转录组SSRs中,单核苷酸与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为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s的48.14%和34.10%。银鲳转录组数据中SSR序列共包括424种重复基元类型,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占较高比例,占同一重复类型SSRs的49.57%,二核苷酸重复基元TG/AC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GAG/AAC是优势重复基元,分别占同一重复类型SSRs的42.43%和9.61%。重复序列长度在12 bp以上的SSR标记位点数占总SSR的76.95%,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结论]银鲳SSRs位点具有极大的可开发性,可为银鲳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E(VE)在鱼类繁殖、生长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饲料VE添加量对云纹石斑鱼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的作用,本实验设计0、20、40、80和160 mg/kg等5个VE水平饵料添加量,依次为A、B、C、D、E组,饲喂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然后进行6 h低盐度(12)胁迫实验,测试皮质醇(COR)、葡萄糖(GLU)、乳酸(LD)等血清生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标,以及鳃Na+/K+-ATP酶(NKA)、Ca2+-ATP酶活力等。结果显示,血清COR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32.74±1.53) ng/mL,最低为胁迫前E(19.06±3.88) ng/mL;GLU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16.46±0.99) mmol/L,最低为养殖前O(7.90±0.34) mmol/L;LD含量最高为低盐度胁迫前C(1.94±0.15) mmol/L,最低为胁迫后E组(1.30±0.06) mmol/L。说明VE的添加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抗应激的能力,且在47.524~134.566 mg/kg(B~D)的添加范围,效果较好。血清SOD、CAT、GSH-Px活力、T-AOC和MDA含量与投喂饲料中VE水平密切相关,SOD最高为胁迫前C(105.29±9.07) U/mL,最低为胁迫后A(11.23±2.30) U/mL;CAT最高为养殖前O(4.09±0.17) U/mL,最低为胁迫后A(0.35±0.10) U/mL;GSH-Px最高为胁迫前E(972.58±55.35) U,最低为胁迫后A(47.90±10.64) U;MDA最低为胁迫前D(33.48±2.34) nmol/mL,最高为胁迫后A(101.79±7.79) nmol/mL。饲料中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对其抗氧化能力有增强作用。VE可增强NKA活力,当VE添加量为91.378 mg/kg(C)时,低盐度胁迫对NKA影响较小。而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可增强云纹石斑鱼Ca2+-ATP酶活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91.378~134.566 mg/kg范围的维生素E,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的机体活力、抗应激及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PCR技术扩增我国3个不同海域(渤海湾、东海的舟山海域、南海的广东沿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线粒体CO Ⅰ的基因片段,得到长度为604 bp的片段,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48尾银鲳线粒体CO Ⅰ基因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48条序列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30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6个,各群体内的多态性位点分别为渤海8个、舟山26个、广东1个;48个个体具有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62 2和0.002 8.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1.03%,而101.03%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3群体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0 3 (P>0.05).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与遗传距离均非常低.分析得出:基于银鲳线粒体CO Ⅰ基因的序列分析,单倍型多样性以东海群体最高(0.800 9)、渤海群体其次(0.700 0)、南海群体最低(0.200 0),而3群体核苷酸多样性则均较低(<0.005);分子变异分析未检测出我国3个野生银鲳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