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兔肉精深加工技术是当前制约我国兔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兔肉生产的持续增长,熟制兔肉产品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我国熟制兔肉产品加工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兔业发展趋势,对熟制兔肉产品加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2.
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鲟鱼营养需要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分析了目前我国西北地区雨水收集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慢滤雨水处理系统,并对实际工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于水窖的技术参数、日常维护、施工费用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维生素D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在物质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持水产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于水产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所以必须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临床护理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用传统模式培训的485人设为对照组,2012年采用PDCA循环模式培训的513人设为实验组。在培训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与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结果:护理操作技术优秀率由改革前34.6%上升为改革后56.3%,达标率由改革前94.8%上升到97.6%,不合格率由改革前5.2%下降至2.3%(P0.01)。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由改革前92.4%(448/485)提升为99.4%(510/513)(P0.05);采用PDCA循环模式可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认知度(P0.01)。结论:与传统培训模式比较,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培训,能明显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提升护士对护理操作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6.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 539 kg/hm2和7 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27.
基于已发表的文献数据,综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41%的样本量数据表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产量高于水稻单作,而59%的样本量呈相反趋势;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穂数和穗粒数普遍减少,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于水稻单作,稻田综合种养稻米的加工、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其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极显著提高0.72%~2.74%,胶稠度增加2.11%,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则分别下降13.78%、11.76%、3.01%和6.67%。  相似文献   
28.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1年间发表的以水稻单作为对照,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为处理的111篇相关文献;将综合种养模式分为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共4类,应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氮肥减施对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前提下不同综合种养模式的合理减氮范围。结果表明,在0~150和150~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分别比水稻单作提高1.15%~19.00%、1.45%~27.00%和3.47%~10.59%,其中,甲壳类和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会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而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水稻产量。相比于水稻单作,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减氮范围的上限分别是26.24%、21.64%、14.04%和41.94%时,可确保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  相似文献   
29.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国家的助力下迅速发展,但目前综合种养技术相对粗放,各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稻渔(禽)共生模式下水产(禽)动物的规格和放养密度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本文阐述了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稻渔(禽)共生模式下不同水产(禽)动物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今后稻渔(禽)共生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稻渔(禽)共生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