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8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5篇
  5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为筛选出甲维盐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配比,采用浸虫法测定了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及组合物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并基于最佳增效配比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在二者质量比介于2∶8~7∶3范围内表现增效作用,以3∶7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CTC为173。基于该比例加工获得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并以此开展田间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浓度高于有效剂量37.5 g/hm~2时,药后3、14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8%和84%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以质量比3∶7混配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良好配方。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几年来建立梨园的总结,从梨品种选择与搭配、栽植密度与方式、栽植及栽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4.
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湿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5.
入侵安徽省草地贪夜蛾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本研究采集安徽省7市13县(区)草地贪夜蛾样本共167份,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两个分子标记对样品的群体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草地贪夜蛾样本中86.23%是水稻型,13.77%是玉米型,而且安徽地区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高度一致。针对水稻型和玉米型的Tpi基因序列10个差异单倍型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安徽草地贪夜蛾样品Tpi基因的第3和4位差异单倍型位点有3种不同类型。其中118个样本为玉米型(AT),20个样本为水稻型(GA),29个样本为杂合型(AT/GA),但根据差异单倍型位点的数量判断,所有样品仍属于玉米型。草地贪夜蛾在原产地的多种寄主,如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在安徽省均有种植,该虫对安徽省粮食生产构成巨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6.
株型调控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金得乐"化控试剂为调控株型的手段,在紧凑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玉米的株型,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为3个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每个密度下设置相同的化控处理:T(6+12)6、12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2.25和1.5mL/L"金得乐"(EC)试剂;T(6+8)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mL/L EC试剂;CK对照不喷施。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下存在着不同的理想株型。中低密度下较为理想的株型为穗位低(占株高的40%),穗位层短即棒三叶叶间距小(占株高的17%),穗位层叶面积大(占整株叶面积的29%),穗上层叶片紧凑,叶间距大。高密度下较为理想株型为穗位低(占株高35%),穗下叶面积大(占整株叶面积的47%),穗位及穗上叶片紧凑,穗位叶面积较小(占整株叶面积的26%)、穗位及穗上叶间距大。  相似文献   
127.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参加造林试验的29个木麻黄无性系进行两次调查及分析,选育出生长均表现较好的木麻黄无性系有文36号、通7号、塔市1号、东方1号、宝9号。通过对木麻黄无性系跟踪调查,为海南提供木麻黄优质无性系种质。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研究槲皮素对Aroclor 1254损伤的孕鼠子宫内膜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通过分离、培养怀孕大鼠的子宫内膜细胞,以Aroclor 1254诱导子宫内膜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剂量的槲皮素分别处理损伤的子宫内膜细胞24~72h,MTT法测细胞的活力,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YP450的表达,并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TNF-α、IL-6、雌二醇(estradiol,E2)和孕酮(progesterone,P4)的含量,来确定槲皮素是否对损伤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处理24h后,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升高,子宫内膜细胞的成活率也随之增高,其中50μmol/L槲皮素时成活率最高。CYP1A1、CYP2B1和CYP2E1在子宫内膜细胞mRNA中的表达随槲皮素浓度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CYP1A1和CYP2E1在细胞的蛋白中不表达,CYP2B1的表达随槲皮素浓度的增加而呈升高的趋势。50μmol/L槲皮素作用24h对损伤的怀孕大鼠子宫内膜细胞CYP1A1、CYP2B1和CYP2E1的表达效果最明显。Aroclor 1254损伤的子宫内膜细胞中TNF-α和IL-6的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E2和P4的含量则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50μmol/L槲皮素处理后TNF-α和IL-6的含量比Aroclor 1254损伤组显著降低(P0.05),E2和P4则显著升高(P0.05)。这表明槲皮素对损伤的怀孕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0.
选用体质量约60 kg的60头松辽黑猪,按性别和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添加乳酸菌制剂的日粮。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质量提高13.9%(P<0.05),日采食量降低5.9%(P>0.05),料肉比降低16.5%。在生产效益方面,试验组增加总收益1 781元,平均每头猪增加59.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