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5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曹阳  徐兴耀 《蚕业科学》1997,23(4):202-206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22.
我省主要蚕区之一——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区,自一九七九年秋蚕以来,由于社、队工副业的迅猛发展,氟素严重污染了大气,普遍出现氟中毒蚕,导致蚕茧生产大幅度减产。氟污染大气对蚕桑生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是前所未有的。顺德县几年来因氟素污染估计损失760多万元;该县的主产区——勒流区,由于氟中的影响,蚕桑生产连年减产,据不完全统计1979—1980两年  相似文献   
23.
为了使热处理蚕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效果稳定,采用铁木混合结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灵敏度较高的铜电阻温度传感器,低速电机等为材料。结果容量为400—600张蚕种的处理箱,15分种内即可到达目的温度,整个操作过程箱內上下左右温差均不超过±0.5℃,当温度调整至46℃或47℃时,将卵龄为12小时的带病蚕卵及正常卵放进箱中处理60分钟或40分钟,对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治愈达93—100%,实用孵化率90%以上,显示出与对照区相仿。  相似文献   
24.
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于2009年3月5日下午在广州东方丝绸大酒店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5.
家蚕微孢子虫的RAPD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0个随机引物对家蚕寄生性微孢子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RAPD扩增。结果:60%的引物产生了扩增多态性;随机引物OPG-11及OPH-08等可区分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广州株及浙江株,Nosema sp.MG1和MG2、NI,柞Nb。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作为区分微孢子虫种、亚种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6.
2002年5月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承担广东省委组织部扶贫专题项目,在湛江市遂溪县界炮镇西湾村建立154hm2蚕桑基地,以带动1035户农户脱贫致富,同时改变乡俗、乡貌.集团公司属下的广东丝源蚕业有限公司和遂溪县金岛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建设该项目,并于2003年5月正式投产.基地力求按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要求,以创新桑蚕技术组织生产,达到高产、优量、高效的目的.小蚕经营专业化是该项目实施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改变传统向养蚕农户供应蚕种为统一向农户提供健壮4龄起蚕.为此,2003年开始作了如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7.
由氟污染引起蚕桑生产的减收和失收,我国始于七十年代末,至今在部分蚕区仍相当严重,为此国内外蚕桑及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其污染源,污染规律,诊断及预防对策以及氟素对桑、蚕毒害机理等疗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对品种间抗氟生的测定,家蚕抗氟遗传规律及选育抗氟性品种也作了研究并取得进展。本文采用实验室模烈试验的方法,初步探讨原蚕受到一定量氟素毒害后,熟蚕、蛹、蛾、卵体内氟残留量的变化及对下一代各形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应用分段RTPCR方法和分子克隆技术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BmCPV)中国株的dsRNA中成功地分3段克隆了RDRP基因(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大小分别为1442、827、1675bp,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拼接,获得37kb的全长RDRP基因(GenBank序列号为AY496445)。通过在线blast分析,与BmCPV1、DpCPV1、LdCPV1、LdCPV14、TnCPV15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81%、81%、541%和50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5%、931%、929%、411%和335%。根据核苷酸同源性与氨基酸同源性构建的进化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ClustalX软件分析,定位了该病毒RDRP基因的3个保守区域(酸性区,核苷酸结合的核心区和催化功能核心区)。  相似文献   
29.
东方粉蝶微孢子虫M-Pc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微孢子虫M Pc2 ,M Pc2孢子大小为 (3.38± 0 .35 ) μm× (2 .4 3± 0 .17)μm ,孢子双核结构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典型的Nosema型发育过程 ,认为M Pc2应归入Nosema属 .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中度食下感染和弱胚种传染能力  相似文献   
30.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别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家蚕微孢子虫(N.b.)从蚕业生产中流行的10多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中鉴定出来,并对其发病程度进行检测,用PCR技术合成了一段317bp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并大量制备该片段,用地高辛(DIG)标记成探针,经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发现该片段为N.b.所特有。该探针为N.b的特异性检测探针,灵敏度可达1ng DNA水平。对蚕业生产上的带毒蚕蛾和蚕卵的模拟检测证明,该DIG探针可将N.b发病初期的带毒蚕蛾和蚕卵检出,从而可以避免微粒子病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