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5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广东省蚕业30年成就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蚕业在完成主产区战略转移,桑、蚕新品种培育,蚕桑种养技术体系和蚕桑机具革新,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消毒药剂的改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科研成果,分析目前广东省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2.
新型蚕用消毒剂“克孢灵”是广东顺德市化学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共同研制并生产的高效广谱杀菌剂。1990年初进行养蚕消毒室内试验,在肯定消毒效果后,1991年春蚕开始,进行“克孢灵”生产中试。现将“克孢灵”对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研究及生产试验报告如下: 一、“克孢灵”对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试验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一)试验材料 1.消毒药液配备: ①“克孢灵”消毒药液配制:在含有效  相似文献   
43.
广东高温蚕造一般从芒种开始到寒露前结束,即6月开始到10月上旬结束的第四、五、六造,是蚕病盛发季节。认识高温期养蚕的蚕病发生特点及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蚕病危害,对于提高高温蚕造的蚕茧产量有重要意义。一、广东高温蚕造的蚕病发生状况。 (一)高温蚕造蚕病的危害程度表1是省蚕病普查协作组1986—1987年连  相似文献   
44.
常用家蚕病原的接种与纯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45.
用关键年法分析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 195 7~ 1997年原种微粒子病的发病率和相应年份的年均气温 ,利用统计假设检验法初步分析了原种微粒子病发生的关键年 (峰谷年 )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年平均气温对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峰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而低谷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微粒子病发病率偏高 ,平均气温亦显著偏高 ,可见气温是造成 10多年来原种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之一。关键年法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6.
利用碱裂解方法抽提广东株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eegeli,N.b.)基因组DNA,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了N.b.的一段特异DNA片段。对该目的片段的序列分析发现,该特异DNA片段大小为317bp,与Malone等报道的日本株N.b.特异DNA片段大小一致,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92.1%。  相似文献   
47.
前文报道环境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氨基吖啶(9AA)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本文进一步报道形态变异的BmNPV多角体在继代实验中的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比率[(213±428)%~(300±485)%],说明诱变的异常多角体能较稳定地遗传到次代,MMC及9AA诱变的BmNPVDNA,经EcoRⅠ、BamHⅠ和BglⅡ酶切的电泳图谱与野生型对照株相比较,出现某些DNA泳带的增加或丢失。显示诱变的BmNPV基因组可能发生了多处高频率的碱基热点序列的改变  相似文献   
48.
家蚕微孢子虫单抗金银染色法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徐兴耀  宁波 《蚕业科学》1998,24(1):11-14
使用新构建的抗家蚕微孢子虫(N.b)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金银染色(IGSS),进行检测N.b。设计6种温度和5种时问,对N.b等9种微孢子虫检测,结果表明,该细胞株单抗直接IGSS法最佳工作条件:胶体金标记pH值6.2~6.5,金标抗体染色37℃、保湿30min,经显影后光镜观察,N.b孢子周边被染上棕褐色,其它类型孢子呈无色或浅褐色;实验还比较了抗原涂片后,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固定,结果甲醇固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9.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PCR分子诊断技术研究(11)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 N.b)。本文根据文献报道,选用了一对根据N.b孢子及其相近种属微孢子虫的SSU-rRNA保守区段设计的有效引物VIF/530R,从模拟感染不同浓度N.b孢子(3×101-7/ml)的蚕蛾、蚕卵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PCR诊断技术的可检测灵敏度和对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效果,为PCR分子诊断家蚕微粒子病的实用化研究提供参考。在本实验的DNA制备方法和PCR反应条件下,分别对由不同浓度N.b纯孢子抽提的DNA模板和不同浓度N.b纯孢子(3×101~7ml-1)分别与蚕卵、蚕蛾混合抽提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1)对N.b纯孢子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4N.bml-1(弱检测信号可到3102~3N.bml-1),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蛾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5N.bml-1,两者分别已超过或达到目前生产上用显微镜的检毒水平;(2)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卵DNA模板,VIF/530R引物不能有效地检出蚕卵中染毒的N.b孢子DNA信号,推测在蚕卵DNA抽提物里可能含有抑制PCR扩增的未明因素,而蚕蛾DNA抽提物里则无此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50.
6种野外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中量IC_(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昆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危害日益引起重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仅见从龙眼裳卷、桑尺蠖、二点螟、蜀柏毒蛾、蓝叶甲等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关系的报道。本研究室从1996年起开展了对广东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普查研究。迄今,在已检索的38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