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1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九七八年试验“502”非水介质对棉花枯、黄萎病种籽消毒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1979年进一步研究不同浸种时间的消毒效果和药液再利用的价值。一、供试材料1.药剂:“502”原药;2.非水介质:二氯乙烷;3.棉花品种:为人工接菌的辽棉四号枯、黄萎病籽。  相似文献   
32.
棉花铃疫病是我省棉花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干旱年份发生较轻,烂铃率为0.7~8.19%;秋季多雨年份或覆盖地膜棉田发病重,烂铃率可高达30%以上。受害轻的棉铃形成僵瓣花,严重时全铃腐烂。为此,我们从1980年开始筛选药剂,进行防治研究,经三年田间试验和较大面积生产田应用,证明代森锰锌防效较好,现将研究结果初报于下。一、供试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药剂为进口的代森锰锌,代号是 M45;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为苏家屯农药厂产品。棉花品种三年试验均选用黑山棉一号。2.试验方法:(1)1980年采取大区对比法,10米行长,4行区,行距57厘米,小区面积为22.8平方米,进行药剂筛选;1981和1982年均采取随机排列法,5米行长,6行区,行距57厘米,小区面积为17.1平方米,三次重复。(2)喷药与发病调查:8月5日开始  相似文献   
33.
陶雅  李峰  孙启忠  柳茜  高润  徐春城 《草业学报》2018,27(8):118-129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34.
杏饮料残渣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开发新的饲料资源,试验对杏饮料残渣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进行了研究。试验分为对照组(Ⅰ)、乳酸菌处理组(Ⅱ)、干啤酒糟处理组(Ⅲ)、干啤酒糟+乳酸菌处理组(Ⅳ),分别于青贮后第0、7、14、28和40d开封分析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贮藏时间以及处理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添加乳酸菌和干啤酒糟能够改善杏饮料残渣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其中,以同时添加乳酸菌和干啤酒糟混合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5.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subsp.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36.
该机由现代农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其主要特点如下。①机器通用性强,可同时适应垄上、平地、露地和膜上移栽作业;②株距、行距、移栽深度调节方便,适应多种不同的种植模式;③适合番茄、辣椒多种蔬菜作物和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带土移栽;④独特的苗喂入机构,  相似文献   
37.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土壤一经染病后病菌生活时间长,传播蔓延快,危害重,尤其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广,给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从1967~1972五年间,我们通过室内、田间、大面积生产试验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38.
山竹岩黄芪青贮中优质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山竹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青贮饲料中分离到3株乳酸菌(HF84,HF69,HF49)。经传统鉴定方法及16SrRNA序列分析,菌株HF84为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菌株HF69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菌株HF49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乳酸菌均为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在pH 3.0条件下不能生长,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pH 3.0、温度5℃时及6.5%NaCl溶液中不能生长,植物乳杆菌均可在试验设定条件下生长。通过测定3株乳酸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速率,菌株HF49生长速度快、产酸性能好,可作为制备乳酸菌青贮饲料添加剂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9.
40.
本试验选用20头平均体重203.05kg,14-18月龄的利×延杂种一代末去势公牛。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经60天的试验,其结果:平均日增重试验组A、B、C分别为1.216kg、1.002kg、1.146kg,比对照组D的0.894kg分别提高36.02%、12.08%、28.19%,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