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目前,无土栽培在仙人掌和多肉植物上应用渐趋普遍,显示出了清洁卫生、管理简单等许多优越性。无土栽培又分水培和固体基质培。一.水培水培的容器可用鱼缸,圆形、长方形均可。内放营养液,液面高度以能浸没植株根系为宜。植株宜选择已成形但不太高大者,如能在其他基质中先作一个时期的无土栽培,再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病原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2021年从广东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猪病料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测序分析,随后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检测其耐药基因,确定其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分离菌需在含有血清和NAD的培养板中生长;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为红色,可判定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生化试验、PCR结果及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20株APP,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所有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且约50%菌株呈8重及以上耐药;其中对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5%、65.0%、55.0%和48.8%;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菌主要对四环素、磺胺异噁唑、氟苯尼考和林可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而对头孢唑啉(先锋Ⅴ)和阿奇霉素敏感。23种主要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到blaCMYaph(2″)-Ⅰbsul1、sul2、sul3、tetAtetBtetMtetOtetRfloR这11种耐药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5%、85%、50%、60%、75%、30%、100%、85%、100%、70%和80%;未检测到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结论】从广东省猪群中分离到的APP表现出广泛耐药性,且为多重耐药,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表明耐药基因的携带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可能存在其他未检测的耐药基因,或存在新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多重耐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GD2107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APP基因组数据库信息;构建基于ApxⅣ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该菌株的进化关系,为探索APP致病机制和临床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ia,PCP)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谱;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对细菌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别利用Illumina NovaSeq、PacBio SequeI测序平台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基本信息、功能元件分析及亚系统分析等);基于ApxⅣ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D2107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均耐药。对GD2107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1条大小为2 271 987 bp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41.21%)和2个大小分别为5 027和3 497 bp的环状质粒,共预测到2 290个编码基因,包含19个rRNA (7个5S rRNA、6个16S rRNA、6个23S rRNA)、21个tRNA基因、20个ncRNA;23个基因岛、4个原噬菌体和2组CRISPR相关序列;分别有2 112、1 549和1 866个基因在COG、KEGG和GO数据库中得到注释,且相关蛋白集中分布于APP的代谢过程;另外在毒力因子(VFDB)和耐药因子(CARD)数据库中还注释到48个毒力基因和22个耐药基因(仅floR基因位于质粒上)。绘制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圈图,将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染色体GenBank登录号为CP097377,质粒登录号分别为CP097378和CP097379。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自中国的APP菌株(CP063424.1)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完成了对多重耐药菌株GD2107的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认识了该菌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了耐药和致病机制中的相关基因,进化关系显示该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域流行性,为预防PCP的流行和探索APP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仙人掌类植物的繁殖,习惯多用扦插法繁殖。但也有人用播种来培育小苗。此法虽麻烦,但比较经济,一次可得数量较多的种苗,也比较容易增加新的品种。在播种实生苗中,还常可发现一些珍奇变异的单株。因此,播种法在仙人掌类植物的繁殖中始终占有一定的位置。一、开花、授粉的特性仙人掌类植物在人工栽培中,特别是在室内栽培时,由于缺乏传粉的昆虫与小动物,往往开花但不能受精结实。仙人掌类植物中除了少数白花授粉可以结实的种类及闭花受精产生种子的管花柱属(Cleistocatus)种类外,大部分种类部是白花授粉不结实的。如仙人球属、锦绣玉属的多数种类以及星球属、昙花属及蟹爪属等。  相似文献   
15.
黄金云穰明啊■一 层 云 ..■■商掰嘲瓣礴嘲孵瓣勰嘲嘲 绒毛掌 赤城。勃。翮孵瓣‰灌愁j㈣■“蠢。j鬻鍪 ,= \渺妒÷掌类及多肉植物@胡亚东 @徐民生  相似文献   
16.
仙人掌类植物,全世界约有70~110个属2000余种,多产于美洲干旱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墨西哥分布最多,约有900余种,野生分布的仙人掌类植物有300万公顷,素有“仙人掌王国”之称。成片的仙人掌属(Opuntia)植物在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在海拔较高的中部、北部干旱地区,仙人掌类植物更是天然植被中的主要成分,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在墨西哥,人们不仅把这类植物作为优美的观赏植物,建设了许多以此为特色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7.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造成不同日龄的猪发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预防、控制甚至消灭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疫苗免疫接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PRV关键毒力基因进行改造,敲除毒力基因或插入免疫增强基因,是降低PRV毒力或提高病毒免疫保护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研制安全高效PRV基因工程疫苗的重要手段。从基因同源重组、Cre/lox P位点特异性重组、细菌人工染色体和CRISPR基因编辑等不同基因重组技术应用方面对猪PR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进行综述,为PRV重组疫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家庭养花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奇花异卉被介绍给爱好者,其中有不少优秀品种,或花色艳丽、或花形奇特,观赏价值都很高。但作为业余爱好者,在目前条件下培养这些花卉,往往很不容易,因为这些花卉有的要求苛刻,难于栽培;有的要年年播种,育苗困难;有的费工费时,但花期太短。总之,不利于推广,因此,从目前家庭养花  相似文献   
19.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是兰氏阴性菌分泌的纳米样颗粒。OMV 呈球状双层膜结构,直径为 20~250 nm 大小。其主要由细菌的外膜成分构成,其中病原菌分泌的 OMV 包括与致病相关的多种成分,如非蛋白抗原脂多糖、脂质、蛋白质粘附素、侵袭素、毒素等致病因子。病原菌 OMV 还含有细菌的DNA、RNA、sRNA 和质粒等核酸,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新型分泌系统,与致病性、耐药基因的存储和传播、细菌间及细菌 - 宿主间通信串扰等一系列功能紧密相关。病原菌 OMV 的分泌与应激反应有关。OMV 作为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或质粒、抗原分子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递送至宿主细胞,直接导致疫病的发生或加剧病情。在作用机制方面,OMV 通过动力依赖性内吞将毒素转运至宿主细胞、介导耐药基因水平转移、通过增加分泌量减少噬菌体入侵病原菌,或保护来源菌、周围细菌免受膜活性物质侵害、影响,以及诱导细菌感染部位甚至远部组织免疫相关细胞的免疫反应、激活炎症反应通路、介导宿主细胞死亡及代谢重构等。鉴于 OMV 在细菌致病、耐药性产生、宿主生理屏障(肠黏膜屏障、肠血管屏障、血脑屏障)破坏及生态位失衡、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发挥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深入了解其相关生物学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对探索人和动物细菌病的致病机制、耐药机理、开展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研发及新型疫苗创制等防控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对 OMV 在革兰氏阴性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试验基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B646L(P72)蛋白基因序列,建立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采用Oligo 7软件设计一步法巢式锁核酸荧光定量PCR(One Step NestedLocked Nucleic Acid real-time PCR,LNA-OSN-PCR)的嵌套引物以及探针,并对外引物进行锁核酸修饰。建立并优化LNA-OSN-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确立LNA-OSN-PCR标准曲线,并检验LNA-OSN-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采用LNA-OSN-PCR方法,对96份临床疑似患病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与普通荧光探针PCR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确立并优化了LNA-OSN-PCR的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的LNA-OSN-PCR标准曲线,具有较好的线性(R2=0.9945)。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3×10-1copies/μL,变异系数小于3%,并且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核酸无交叉反应。LNA-OSN-PCR方法与OIE推荐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检测灵敏度提高1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