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60CO-r射线不同剂量(0~1 600Gy)辐射红三叶种子,观测其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对红三叶发芽率的影响因品种不一而差异显著,辐射水平对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低剂量的辐射(0~400Gy)对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高剂量的辐射(>1 000Gy)明显抑制生长;辐射诱变的适宜剂量为800Gy.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库区采集的9份野生红三叶居群和3份国内外品种为材料,对测定的6项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5%。叶绿素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两项指标在热胁迫中的特征向量值均较大,表明这两项指标用于红三叶耐热性鉴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较大。根据筛选的两项生理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12份红三叶材料分为耐热性强、中等、弱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建立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牧草水分、粗蛋白、木质素、酸性/中性洗涤纤维及灰分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狼尾草属牧草品质预测模型总体优于全光谱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效果。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向传播(BP)网络模型中,6项表征牧草品质指标的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均显著低于PLS模型,同时校正集决定系数(R■)、预测集决定系数(R■)显著提高,除灰分含量预测不理想外,其他预测效果均理想。同时人工神经网络的BP网络对于近红外光谱的非线性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其预测模型对于指导狼尾草属牧草品质预测和分级管理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SRAP标记对主要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的43份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筛选出了11对引物组合对43份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15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50%,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3.91,多态性条带12.73。实验数据结果表明,43份扁穗牛鞭草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65~0.992,平均值为0.723,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以及形态特征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能够直观的反映了各种质间的遗传关系。5个扁穗牛鞭草地理类群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供试的扁穗牛鞭草总遗传变异的85.99%存在于类群内,仅有14.01%的变异存在于类群之间,类群间的分化系数ΦST=0.140。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种质的收集、利用及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扁穗牛鞭草在中高海拔地区的越冬率,采用不同浓度Ca Cl2溶液对2个扁穗牛鞭草材料处理后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外源Ca2+对各材料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在低温胁迫下,SOD活性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但处理1-4的SOD活性是一直下降,处理2-2和2-4是先升高再下降,处理2-3是先下降再升高;POD活性是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低温处理72 h后,2种材料中处理1-3、2-3的叶片POD活性最高,分别为652.65、708.10 U/g;CAT活性的变化都是急剧下降,低温胁迫72 h后,处理1-3及2-2的叶片CAT活性最高,分别为21.68、17.28 U/g。适宜浓度的Ca2+(10 mmol/L)能显著提高低温胁迫过程中扁穗牛鞭草的SOD、POD、CAT活性,对低温胁迫下扁穗牛鞭草的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其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徐远东 《中国家禽》2000,22(11):18-18
1发病情况   1999年 2月,我市壁山县养鸡户王某购进的艾维茵商品代 1日龄雏鸡 2 000只。从 13日龄开始到 16日龄,鸡群开始发病,日死亡数从 4只增至 30只,诊断为大肠杆菌病。采取壮观霉素肌注、环丙沙星饮水,连续用药 3 d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日死亡数增至 60只,累计死亡数已达到 300只。 2临诊症状   病鸡离群呆立,羽毛松乱,精神萎顿,有呼吸罗音或喷嚏,排黄白色和黄绿色稀便,食欲下降,重者废绝,部分鸡嗉囔膨胀、积食,触之松软。 3剖检病变   剖检自然病死鸡 16只,口、鼻腔、气管中有粘液性渗出物,气管有部分…  相似文献   
17.
牧草饲用价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AHP模型对新品种玉米草SAUMZ1不同生育期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其合理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饲用价值是化学成分、适口性和消化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粗蛋白因素在饲用价值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情况下,粗蛋白含量越高,饲用价值也越好;综合排序为拔节期>抽穗初期>抽穗后期>开花期.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杂交狼尾草(hybrid Pennisetum)与不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混合青贮的适宜组配方法。试验选取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甜高粱(Sorghum bicolor)为混合对象,按原料鲜重计,混合比例分别为80∶20、70∶30、60∶40。青贮45 d,对青贮料进行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分析、青贮发酵品质分析和kaiser评分。结果显示,杂交狼尾草与拉巴豆按80∶20和70∶30比例混合能够显著提高青贮料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P<0.05)。杂交狼尾草与甜高粱按70∶30比例混合能够显著降低乙酸和丁酸含量(P<0.05),提高青贮料发酵品质。杂交狼尾草与籽粒苋混合青贮组的pH值和乙酸含量升高,未能提升青贮料发酵品质。研究表明,杂交狼尾草与拉巴豆的适宜混合青贮比例为80∶20和70∶30,杂交狼尾草与甜高粱的适宜混合青贮比例为70∶30。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酸性土壤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扁穗牛鞭草鲜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N375-P120-K150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5.铴;施肥处理N300-P120-K0营养价值最高,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达12.83%和11.32%;综合比较产量和营养品质,施肥处理N300-P120-K75产量较高,较对照增产2.O%,粗蛋白质含量也较高,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这12.82%和10.29%,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和1.4%;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随着氮磷钾施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重庆武陵山区10个野生芒居群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结果]10个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体现在居群内,居群内多样性指数为1.88。聚类分析将10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17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为7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7个形态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表型性状与地理信息中海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节数、叶片长、旗叶长、旗叶宽、花序长、第二外颖长、第二内颖长、花序干重、单茎干重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野生芒自身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差异和地理微环境差异导致了野生芒居群内植株在形态特征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从而保持了居群内的高度多样性。海拔对芒植株的生物产量和生殖器官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