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2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xcel 2007、药动学3P97和Kinetica 4.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的活性进行研究,为甲砜霉素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30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单剂量口灌甲砜霉素后,药物在鲫鱼体内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1.5h,峰浓度(Cmax)为37.172 μg/mL,吸收速率(Ka)为1.523 h-1,分布半衰期T1/2(K)为0.455 h,滞后时间(TL)为0.02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16.712h;在半效应室内,EC50为14.28 h;PK-PD同步模型参数AUC0~24h/MIC血清为32.41 h,Cmax/MIC血清为23.23.通过抑制效应SigmoidEmax模型,得到8.61 ~46.20mg/kg为临床使用甲砜霉素防治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剂量.建议在水产动物中,用甲砜霉素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以46.20 mg/kg的剂量对发病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或口灌给药进行治疗,以8.61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来预防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黄芪对史氏鲟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水煎剂对1 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分3组进行,每组放史氏鲟10尾,每日灌服1次黄芪水煎剂,剂量均按每100 g鱼体重灌服0.3 mL药液,相当于黄芪(干物质)的用量为日投喂饲料重量的0.5%(A组)、1.0%(B组)和2.0%(C组),对照组鱼灌服蒸馏水。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史氏鲟被灌服黄芪水煎剂后,血浆及各组织中的溶菌酶含量呈升高的趋势,C组鱼的不同组织变化不一,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史氏鲟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无显著变化,但B组和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S活性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有增强作用,尤其B组鱼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能显著降低史氏鲟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史氏鲟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3.
黏孢子虫 (Myxosporean)属于黏孢子门 ,黏孢子虫纲。除少数种类寄生在蠕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外 ,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 (包括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 ) ,可以说黏孢子虫是鱼类特有的一类寄生原生动物。自Gluge首次发现黏孢子虫以来 ,至今国内外报道的有近 12 0 0种 ,其中我国淡水鱼类中寄生的就有 6 0 0余种 ,此类寄生虫几乎在鱼类所有器官中发现。近年来 ,鲤鱼黏孢子虫病在黑龙江频繁的发生 ,由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困难 ,大多数鱼病工作者仅能在疾病发生的末期诊断该病 ,因此不能及早的控制该病 ,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  相似文献   
44.
45.
我国鲟鱼繁殖和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因其天然的高贵品质和食用价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是极为珍贵的水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许多国家开始了鲟鱼的相关研究和商业性生产。近年来,鲟鱼养殖热不断升温,目前,鲟鱼的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最具养殖意义的纯种鲟鱼为5种,  相似文献   
46.
鲟鱼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是一种有着较高经济及科研价值的稀有、大型鱼类。但近年来,一些危害较大的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给鲟鱼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发现,病毒性疾病所占比重较大,是造成鲟鱼苗种大批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首鲟虹彩病毒,高首鲟疱疹病毒-Ⅰ,Ⅱ和铲鲟虹彩病毒是已知引发鲟鱼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病毒。本文针对这四种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原分离的方法以及该病的预防、治疗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7.
杂交鲶是在鲶鱼人工繁殖成功的基础上 ,根据杂交组合优势的原理 ,以怀头鲶 (♀ )的生长速度和鲶鱼 (♂ )肉质细嫩的优良性状 ,通过种间杂交培育出的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的杂交鲶鱼新品种。杂交鲶的抗病力较强 ,套养时由于放养密度较稀很少发病 ,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 ,由于养殖驯化密度较高 ,时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导致其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 :(1 )病原生物的侵袭使杂交鲶发病 ,主要包括细菌、寄生虫、霉菌引起的疾病 ;(2 )溶解氧量 :杂交鲶属于耐低氧的鱼类 ,但当水体中含氧量过低时亦会引起杂交鲶的死亡 ,溶氧过高时小苗则会发生气泡病 ;(3)…  相似文献   
48.
哲罗鱼稚鱼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4×3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稚鱼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初始体质量为7-8 g的哲罗鱼饲养于玻璃钢水簇箱中(直径90 cm,水深45 cm)。实验共设4个蛋白质水平(50%、46%、42%、38%),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5%和20%),共12种饲料,每种饲料投喂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鱼。实验期间水温11.5-17.5℃,溶解氧7.8-10 mg/L,每天饲喂3次,实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成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脂肪水平对蛋白质需要量影响较大,在10%脂肪水平,与其他蛋白质水平相比,50%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和平均日增重(P<0.01),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也得到改善(P<0.05);在15%脂肪水平下,与38%蛋白质水平相比,42%、46%和50%蛋白质水平各组终末体质量、平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都显著改善(P<0.05);在20%脂肪水平下,38%与50%蛋白质水平相比,终末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和饵料系数差异显著(P<0.05),但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与10%和15%脂肪水平相比,20%脂肪水平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效率(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50%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了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提高了体蛋白含量(P<0.05);鱼体总能随着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提高也极显著提高(P<0.01)。本实验结论为:在10%脂肪水平,哲罗鱼稚鱼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0%,在15%和20%脂肪水平下,最适蛋白质水平为42%。  相似文献   
49.
鲟鱼是一种有着较高经济及科研价值的稀有、大型鱼类。但近年来,一些危害较大的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给鲟鱼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发现,病毒性疾病所占比重较大,是造成鲟鱼苗种大批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首鲟虹彩病毒,高首鲟疱疹病毒-Ⅰ,Ⅱ和铲鲟虹彩病毒是已知引发鲟鱼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病毒。本文针对这四种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原分离的方法以及该病的预防、治疗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0.
水中镧在鲤鱼体内富集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步研究了硝酸镧在鲤鱼体内的富集与分布情况。实验分为三个梯度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0.5ppm组,Ⅲ组为2ppm组。结果表明:鲤鱼对水体中硝酸镧的富集作用轻微,其富集能力的顺序为肾>鳃盖骨>鳃>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