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2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600、3200mg/kg),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 、Ca^2 、P含量升高,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600mg/k以上时,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600mg/k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52.
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成熟的大鳞大马哈鱼精子,在不同的激活介质、人工精浆(ASP)、pH和温度条件下进行活力观察。结果表明:用生理盐水(BSS)激活的精子活力高于用水激活(P<0.05),单尾鱼的精子活力高于多尾混精(P<0.05);在ASP A,B和C液中,用ASP C液保存精子的效果最好(P<0.05);保持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较强的适宜pH值为8.19-8.40,而活力最强时pH值为8.40;在4℃下保存的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最高;大鳞大马哈鱼受精率最高时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4℃和8.40,这与大鳞大马哈鱼精子活力最强时的温度和pH条件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3.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试管两部稀释法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二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MIC分别是 :0 .0 0 6 2 5 ,0 .0 0 6 2 5 ,0 .0 12 5 ,0 .0 5 ,0 .2 0 ︼g.m L- 1 ,MBC分别是 0 .0 2 5 ,0 .0 2 5 ,0 .0 5 ,0 .10 ,0 .80 ︼g.m L- 1。同时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 (2 MIC,5 MIC,8MIC)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的经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这几种药物从 2 MIC到 5 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从 5 MIC浓度到 8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54.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口灌服的方法,分别用20、50和100 mg.kg-1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连续给药20 d(每天1次),并于给药后第5、10、15和20天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肝脏和血清溶菌酶含量有抑制作用;20和50 mg.kg-1组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先诱导后抑制,100 mg.kg-1组则始终表现抑制作用;该药使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吞噬百分比降低,但对白细胞吞噬指数及肝脏和脾脏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可见,达氟沙星使施氏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但对免疫器官的生长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抗氧化功能及微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彤岩 《水产学报》2006,30(5):591-596
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 mg·kg-1、50 mg·kg-1和100 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 d,分别于第5、10、15 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 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达氟沙星在实验剂量内对史氏鲟红细胞核微核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核异常率呈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6.
摄食不同喹乙醇水平饲料的鲤鱼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喹乙醇对鲤鱼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600和3200mg/kg),对鲤鱼进行84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00、3200mg/kg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00mg/kg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mg/kg时中肠菌群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菌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届中Aer属、Aci届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mg/kg(11.06%)、1600mg/kg(11.735%)和3200mg/kg(7.40%)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37.502%)、1600mg/kg(36.52%)和3200mg/kg(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喹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57.
豆油代替鱼油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比例豆油取代粗制鱼油对哲罗鱼(Hucho taimen)稚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分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稚鱼(体质量7~8g)。第1组(G1)为对照组,添加15%鱼油,第2组(G2)、第3组(G3)和第4组(G4)分别用5%、10%和15%豆油取代鱼油。实验进行8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豆油比例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都得到提高,G3和G4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G1组(P〉0.05);G4组肥满度显著高于G1组(P〉0.05)。G3、G4组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不同处理体成分中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豆油作为脂肪源可以完全代替鱼油用于哲罗鱼稚鱼饵料生产。  相似文献   
58.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分析显示,制备的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GenogroupⅠ和GenogroupⅤIPNV分离株,且该血清不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发生交叉反应,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IPNV VP3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制备的IPNV VP3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  相似文献   
59.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残留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erenscki,体重75~95g)暂养于室内玻璃水族箱内7d后进行实验。所用达氟沙星(Danofloxacin)纯度为99.5%。分别以剂量800、l040、1352、1757.60、2284.88和2970.34mg/(kg体重)对施氏鲟进行口灌,以400、440、484、532.4、585.6和644.2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达氟沙星水溶液,给药后连续10d观察实验鱼的行为及死亡情况。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得出施氏鲟腹腔注射达氟沙星的LD50为429.47mg/(kg体重),LD50的95%可信限为425.22~433.66mg/(kg体重)。口灌达氟沙星LD50为l502.10mg/(kg体重),95%可信区间范围为1307.89~1738.60mg/(k体重)。对染毒死亡鱼及对照组实验鱼分别进行组织切片,并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索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肿胀,有些肝细胞失去正常的多角形形状,细胞核肿胀变形;窦状隙腔变窄,其中的红细胞形状也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内充满脂滴,肝细胞核萎缩、消失,线粒体脊断裂,线粒体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疏松有断裂,滑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溶酶体破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体重)剂量连续4次口灌给药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血浆、肝脏、肾脏、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药物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全身组织均有分布,用药第9天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体内消除速度很快,各组织药物水平均在最低检测限以下,其中肌肉和鳃在第6天就可降到0.005μg/(g组织)以下,肝脏和肾脏在第9天、血浆在第7天均检测不到,检测发现肝脏、肾脏中的药物水平远远高于血浆、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血药水平。建议肝脏和肾脏可作为达氟沙星的残留检测的指示组织。  相似文献   
60.
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杂交鲟胃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杂交鲟(Husohuso♀×A ruthen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pH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胃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pH2 2~7 8时,蛋白酶随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及脂肪酶在偏碱性条件下才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而且活性较弱。在20~40℃范围内,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分别在35℃和25℃处达最大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