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1.
为筛选出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裸燕麦田的适宜高效除草剂,研究了10种除草剂在常规剂量下对田间杂草防效、燕麦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在燕麦田的表现差异显著(P0.05)。其中,苗期茎叶除草剂双氟·唑嘧磺草胺和人工除草的防效较高,均在80%以上;而双氟·唑嘧磺草胺对产量的增效高于人工除草,可使白燕2号干草及种子产量分别达到10 739.0、3 238.3kg/hm2,比对照增产28.7%。其次,播前土壤处理除草剂仲丁灵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精异丙甲草胺也具有较好的防效和增产效果。而除草剂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唑草酮对燕麦田杂草防除效果较差,且对燕麦表现出一定的药害,2,4-D丁酯还可使裸燕麦籽粒出现带壳现象。各产量构成指标中,施用除草剂对燕麦的株高、穗长、千粒质量等影响较小,对小穗数、穗粒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3种不同秸秆成熟型玉米(Zea mays L.)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秸秆产气量,结合成熟期籽粒产量及相关营养品质分析,以期对粮饲兼用型玉米全株饲用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为发展秸秆养殖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体外产气法能够有效模拟玉米秸秆在动物瘤胃基本消化过程,不同生育期秸秆产气量表现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完熟期的趋势,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品种间差异愈明显,拔节期各品种秸秆产气量均为最高且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0~24h内产气速率较快,36h以后趋于平缓至结束;完熟期富农1号累积产气量最高,分别较郑单958和中单2号高出102.7%和178.8%,且产气速率峰值出现在3~9h,持续24h后结束,而郑单958和中单2号峰值出现在0~3h,且12h后结束,反映出不同秸秆成熟活性差异对产气量及产气速率的影响。根据对成熟期玉米秸秆成分及籽粒营养品质分析表明,粗蛋白(CP)、无氮浸出物(NFE)、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等成分的含量,以及秸秆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富农1号比其他2个品种高。因此,在保证一定玉米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富农1号秸秆具有较高饲用价值,在发展粮饲兼用玉米产业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除草剂对燕麦产量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施用不同浓度仲丁灵和精异丙甲草胺除草剂的皮燕麦陇燕3号田间进行防效调查及燕麦种子产量测定,并进一步测定不同时期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探讨除草剂对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除草剂适宜浓度范围内,高浓度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较好;与对照相比,除草剂处理对燕麦籽粒产量均有增产作用,最高增幅达30.7%。不同生长期的燕麦受到除草剂胁迫后,叶片MDA含量逐渐上升,且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燕麦叶片各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试验期内,POD活性的变化与SOD相似,即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较为稳定,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两种除草剂中,精异丙甲草胺对杂草的防效和增产作用均优于仲丁灵,且对燕麦叶片各种酶活影响较小,适宜在皮燕麦田应用。  相似文献   
34.
8个燕麦品种在甘肃的产量稳定性及试点代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继宽  慕平  赵桂琴 《草地学报》2016,24(5):1100-1107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燕麦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对2012年甘肃省燕麦(Avena sativa)种植区域5个试点中的8个燕麦品种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区的大环境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4.02倍。‘陇燕2号’和‘陇燕3号’属于高产、稳产性好的品种;‘青引1号’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局部地区有推广价值。5个燕麦区试点可划分为2个不同的类型区,其中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陇燕1号’,在甘肃高寒阴湿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陇燕3号’。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5个试点中代表性最好的是通渭,鉴别力最好的是天祝。  相似文献   
35.
渤海湾近岸定置网资源监测工作于1998年开始,每年租用冀滦渔2150号船,使用架子网30条,在滦南县南堡外海作业,监测时间为5月1日~10月1日,间隔15d采集一次样品,通过对样品分析及生物学测定取得了大量数据,掌握了渤海近岸渔业资源的变动规律,为渔业主管部门制定渔业法规及繁殖保护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05年调查及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6.
 以玉米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IBM22008Neighbors为参考图谱,收集来自不同实验中的173个玉米持绿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信息,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构建出玉米持绿相关QTL 整合图谱;采用元分析技术,在1,4,5,9号染色体上发掘出5个持绿“一致性”QTL 区间。根据“一致性”QTL 区间两端标记在玉米物理图谱B73RefGen_v2上的位置,将“一致性”QTL 区间进行物理图谱定位,利用PlantGDB(http://www.plantgdb.org/)在线区段批量下载工具(downloadregiondata)下载“一致性”区间的1445个预测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预测基因主要参与具体的细胞过程,执行结合功能,催化、转移酶活性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根据“一致性”QTL 区间的基因位点名称,在NCBI中下载相关基因序列,与所在“一致性”QTL 区 间所有预测基因保守结构域进行比对,在5个“一致性”持绿QTL 区间内初步确定8个持绿相关候选基因。利用GRAMENE 网站(http://www.gramene.org/)的Cmap功能,将水稻持绿基因狊犵狉(staygreen)转定位于玉米物理图谱B73RefGen_v2上,找到与其同源的玉米候选基因GRMZM2G091837_T01,其序列与已发表的玉米衰老诱导叶绿体持绿蛋白基因狊犵狉1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37.
灌水和施肥,尤其是施氮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其互作是燕麦高产高效栽培中重要因素。2014—2015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的田间试验设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氮)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 mm(I_1)、337.5 mm(I_2)和405 mm(I_3),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90 kg hm~(–2)(N_1)、120 kg hm~(–2)(N_2)和150 kg hm~(–2)(N_3)。从播种到成熟,燕麦阶段耗水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抽穗至灌浆是最大耗水期,且同一施氮水平下,阶段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加。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土壤水分蒸发量占总蒸发量的比例(E/ET)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产量N_3I_3最高(5466.0~5727.5 kg hm~(–2)),N_3I_2次之(5428.5~5678.5 kg hm~(–2)),N_1I_1最低(4504.5~4804.3 kg hm~(–2));水分利用效率N_3I_2最大(12.11~12.82 kg mm~(–1) hm~(–2)),N_3I_1次之(12.04~12.63 kg mm~(–1) hm~(–2)),N_1I_3最小(9.79~10.58 kg mm~(–1) 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 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8.
和慕平  郭香书 《植物检疫》1993,7(5):376-376
1 我市检疫对象的发生蔓延情况据资料记载1979年以前,河北武安市只有黄连木种子小蜂、泡桐丛枝病、枣疯病3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但随着苗木、接穗的调入,相继发生了白杨透翅蛾、根癌病、栗瘿蜂、板栗疫病等多种检疫对象。1989年5月份在行道树上发现了柳蛎盾蚧,1990年春又在毛白杨树上发现了杨圆蚧,1990年8月对全市检疫对象普  相似文献   
39.
在分析红柳河流域库坝群治理现状的基础上 ,研究了“滞洪排沙”、“滞洪拦沙”、“引洪放淤”3种不同治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提出了采用“滞洪拦沙”方案库坝群治理布局 ,并分析了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转液胞膜AtNHX1基因的白三叶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吸胀种子的子叶为转化体,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auncfaciens)介导法将拟南芥(Arabidopsis)液胞膜Na /H 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转入白三叶,经过筛选、分化和再生,得到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基因植株.对这些植株进行PCR、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白三叶基因组中并且得到了表达.室内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表达AtNHX1的转基因植株总叶面积和地上部分干重都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说明液胞膜上的AtNHX1基因有助于提高白三叶耐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