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4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的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水稻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季节性缺水和生长前期低温是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覆盖地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由此可能造成覆膜水稻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出现缺氮的现象,该体系内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报道较少。2004—2006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布置了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水稻生长速率、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包括4个处理:1)常规淹水种植,不施氮肥;2)覆膜湿润栽培,不施氮肥;3)常规淹水种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4)覆膜湿润栽培,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测定了水稻鲜干重、分蘖动态、叶面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覆膜湿润栽培显著地提高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一次性基施氮肥后,覆膜水稻前期的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相应的淹水处理,表现出旺长趋势;而后期则低于淹水处理,且穗实粒和收获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2.
小对叶植株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开发及改良水生植物小对叶,以小对叶(Bacopa monnieri)叶片为外植体,建立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小对叶叶盘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2 mg/L;最佳分化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5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 0.1 mg/L。最佳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对叶遗传转化条件是:外植体预培养2天,侵染菌液OD600为0.5,侵染时间7 min、共培养4天和延迟筛选4天,可获得最高转化率21.4%。  相似文献   
53.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是聚合B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选育而成的新型不育系,这种不育系不育性更完全、更稳定。因这种新型不育系在繁殖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为深入了解其繁殖特性,从而给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以选育的2310SA为材料,连续两年在海南春季进行了繁殖试验,从其生育特性及抽穗、开花特性及“九二0”的喷施效应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2310SA在海南繁殖是可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可达40%以上,折合理论繁殖产量为2.23t/hm2。 2310SA在海南繁殖,与保持系2310S的播始历期、抽穗和开花特性一致。每公顷喷施75g“九二0”时,2310SA株高即显著增高,但施用不同量“九二0”,即每公顷喷施0、75、150、225、300和375g“九二0”时,其异交结实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据此对2310SA在海南春季的高产繁殖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为改良紫珠属植物的园林性状,以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和紫珠(C.bodinieri)为亲本,对结实特性、杂种子代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棠子和紫珠不存在孤雌生殖现象,自交不结实,天然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3.08%和98.08%。人工杂交座果率最高可达95.24%,但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结实率降至26.21%~37.07%。部分子代的叶片形态介于父母本之间,初步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白棠子×紫珠组合的杂种子代在株高、冠幅及一级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18.96%、125.06%和130.62%,远高于反交组合子代。因此采用白棠子为母本、紫珠为父本更易获得具有特殊性状的子代,为良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5.
以转双价基因(Chi+Glu)棉花株系61217-1为对象,以其受体品种“中棉所24”和转Bt棉花品种“鲁棉研28”为对照,研究转双价基因对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61217-1的抗黄萎病性较受体品种显著提高,同时对苗病、早衰和铃病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对叶斑病发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角斑病无显著影响;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株系61217-1上蚜虫、棉铃虫和棉盲蝽发生危害显著减轻,对红蜘蛛、白粉虱、蓟马及天敌瓢虫、草蛉、小花蝽、蜘蛛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6.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与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7份中稻和29份晚稻亲本材料为供试材料,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供试材料按产量分为高、 中、 低产三个类型,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 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 磷吸收及利用效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中稻和晚稻最高产量分别是最低产量的3.24和2.15倍; 晚稻高产类型产量较中稻高12.69%,但磷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2)中稻高产类型磷积累量在分蘖拔节期最大,晚稻高产类型在拔节抽穗期最大; 中稻和晚稻高产类型干物质量均在分蘖拔节期最小,拔节抽穗期最大,出现前小、 中强、 后高的现象。3)中稻干物质量和磷积累量均在分蘖拔节期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分别为42.38%和58.09%; 晚稻磷积累量在抽穗成熟期对产量贡献率最大,为39.35%,干物质量在此阶段也较高,为16.16%。因此,营养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磷的吸收对中稻产量影响较大,而对晚稻产量影响较大的是在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57.
苏棉26(原名“盐农1号”)是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所属的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高产、稳产、耐枯、黄萎病,中熟陆地棉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苏审棉200805)。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适应在江苏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8.
为比较系统地探讨Cd2 的生物毒性,作者以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 溶液对四季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外部生长指标及内部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 浓度较低时,Cd2 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毒害作用较小,一定浓度范围内(0.05~0.5mg/L)还有促生作用,高浓度Cd2 (5~100mg/L)能严重抑制四季豆幼苗根及下胚轴的生长;Cd2 胁迫对四季豆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存在低浓度激活和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且同一浓度的Cd2 对四季豆幼苗POD、CAT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根系大于下胚轴,Cd2 浓度>0.5mg/L时,根系SOD活性大于下胚轴中的活性;Cd2 胁迫下,四季豆下胚轴和根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且根部含量大于下胚轴的量。Cd2 对矮生四季豆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因Cd2 浓度及幼苗部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9.
“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反规划”理论框架,反思我国目前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传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论述“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0.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十几类专业学位中与农有关的一种专业学位,与其他专业学位如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属同一类型。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是国家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如何重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的实践做法和取得的实践效果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以期供同行交流,共同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