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9篇
  15篇
综合类   172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4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以唐菖蒲切花为材料,用含苯甲酸、水杨酸、山梨酸3种有机酸溶液的保鲜剂进行切花保鲜试验,以1%蔗糖+200mg·L-1Al2(SO4)3+300 mg·L-1Ca(NO3)2+200 mg·L-1KH2PO4+10 mg·L-16-BA为基本液,蒸馏水作对照(CK),研究保鲜溶液对切花花径、小花开放、花瓣颜色和膨胀度及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有促进小花开放,增大花径,保持花瓣颜色和较高膨胀度,延长寿命等作用。其中,基本液+30 mg·L-1水杨酸保鲜后切花花径最大,保持时间最长,小花开放率达64%,保持花瓣颜色和较高膨胀度,延长寿命达4 d。  相似文献   
452.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葡萄籽油,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MPa、温度40℃、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89.4%。葡萄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88.3%,含亚油酸69.9%,油酸18.4%;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6%、8.1%。  相似文献   
453.
刘德军  张源源  苟琼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56-19357
[目的]用HPLC测定丹参保健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Insertsil ODS-SP(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V∶V=62∶38),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5μl,柱温30℃。[结果]3种丹参酮成分得到较好地分离,丹参保健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8.7%、98.4%(RSD值分别为1.20%、1.96%和1.74%,n=3);样品中3种丹参酮含量分别为1.19、0.79和2.25 mg/g。[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丹参保健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54.
采用碳二亚胺法合成孕酮—卵清蛋白交联物(P4-OVA)、孕酮—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物(P4-BSA);用孕酮—卵清蛋白(P4-OVA)交联物作为抗原免疫兔子,获得高效价抗体;用孕酮—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物(P4-BSA)作为包被抗原,通过牛血清白蛋白将抗原牢固地连接在酶标板上,包被后的抗原在4℃保存一年使用效果良好。为奶牛孕酮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5.
氨基酸态氮对水稻幼苗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菌培养条件下,研究甘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4种有机氮和无机氮(硫酸铵)对水稻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3种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被水稻吸收利用,其中对谷氨酸态氮表现出偏好性,但不吸收丝氨酸;浓度低于6mmol N/L的谷氨酸能促进水稻幼苗的根、叶片和株高的生长,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含氮量,但浓度超过6mmol N/L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说明水稻能够吸收利用有机氮,但对不同有机氮的吸收能力不同,只有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有机氮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才有可能明显。  相似文献   
456.
为研究不同磷素用量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分配以及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鲁单818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0(P1)、20 (P2)、40 (P3)、60 (P4)、80 (P5)、100 kg/hm2(P6)共6个磷素处理水平,测定玉米各个器官氮磷钾累积含量、玉米产量以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养分累积量和玉米产量(P<0.05),其中100 kg/hm2磷肥处理的玉米氮、磷、钾含量较不施磷肥分别提高了37.95%、54.15%、48.12%,另外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穗长、行粒数、百粒质量、产量较不施磷肥处理分别提高12.15%、18.18%、22.22%、9.21%、21.68%;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含量,养分在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氮素含量表现为籽粒>叶叶>茎秆>根系,磷素含量表现为为籽粒>叶片>茎秆>根系,钾素含量表现为叶片>茎秆>籽粒>根系;磷肥利用率、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磷素吸收效率均随磷素用量的增加而下降,100 kg/h...  相似文献   
457.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蛇莓、委陵菜、紫花地丁、红花酢浆草4种观花地被植物,采用人工践踏法进行试验处理,以不践踏为对照,测定践踏处理下4种观花地被植物的SOD、POD、MDA、叶绿素、叶面积、根长、根重等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加权法对4种观花植物进行耐践踏性指标的选取和耐践踏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反映耐践踏性能力从高到低为根长>根重>SOD>叶面积>POD>MDA>叶绿素。4种观花地被植物的耐践踏性为蛇莓>红花酢浆草>委陵菜>紫花地丁。  相似文献   
458.
为探究水培条件下,模拟人工湿地对镉(Cd)、钨(W)复合污染废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本研究通过预实验筛选出的三种常见水生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L.)、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 L.)搭建水培模式的三级模拟人工湿地,设3个处理,分别为单独种植处理(T1)、两两搭配种植处理(T2)、3种搭配种植处理(T3),对初始浓度为25 μg·L-1Cd、75 μg·L-1W的复合废水进行动态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 T1、T2、T3三级模拟人工湿地的平均出水Cd浓度分别为3.30、3.20、2.75 μ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01%、87.41%、89.18%;平均出水W浓度分别为24.02、20.14、26.75 μ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24%、73.36%、64.62%,模拟人工湿地系统对Cd、W复合废水净化效果良好。T3处理共输入Cd约375 mg,系统截留333.75mg,其中植物富集截留102.66 mg,沉积物吸附截留231.09 mg;输入W约1 125 mg,系统截留723.75 mg,其中植物富集截留375.02mg,沉积物吸附截留348.73 mg。3种植物对Cd和W的富集效果良好,同种植物富集浓度沿出水方向降低,即第一级湿地>第二级湿地>第三级湿地。沉积物在系统中对两种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吸附量,通过SEM电镜扫描其形态以及FTIR红外光谱图分析得知沉积物表面存在大量凹凸不平的吸附位点,存在主要吸附官能团:—OH、—COOH、C=C、C—O—C,揭示了沉积物对Cd、W吸附的部分机理。三级模拟人工湿地对废水中Cd、W净化效果良好,可以为钨矿区污染灌溉水中Cd、W的净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59.
秭归县是湖北省首批”两山”试点县创建单位之一,多年来,秭归县秉持生态发展理念,以加强生态保护、提升人民福祉为目标,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林业发展新格局,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注重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秭归经验”。从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发展视角出发,从谋划布局发展、转化路径分析和科技支撑方向等方面系统总结凝练了秭归县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典型经验”,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围绕秭归县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实践方向,以期为全国“两山”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60.
随着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追求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化肥过量施用、施肥配比不合理等因素,葡萄园土壤质量退化、酸化、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突出,导致葡萄根系分布浅、养分利用率降低,严重制约葡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研究依托平度市大泽山葡萄主产区的3年生玫瑰香葡萄园,设置不同比例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研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鲜食葡萄产量与品质及园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习惯施肥(CF)相比,优化施肥(OF)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提质和改土潜力,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平均增加葡萄果粒重14.7%(10.1%~18.7%)、单穗重9.0%(6.7%~10.7%),增产11.5%(8.9%~14.0%);有机无机配施葡萄维生素C、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固酸比、糖酸比等品质指标均增加,其中减施化肥20%+有机肥30 t/hm2处理各品质指标较CF依次显著增加8.8%、31.0%、14.0%、17.2%、36.4%和40.2%,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16.4%。同时,有机无机配施促进了葡萄园土壤质量的提升,尤其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