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47篇
  52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索搅拌型黄浆水酸奶的稳定性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变差的主要原因,为提高黄浆水酸奶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以普通酸奶、大豆多糖酸奶为参照,以还原糖、粗多糖、pH、滴定酸度、持水力、表面疏水性、δ-电位、粒径、硬度和黏性以及微观结构为指标,将黄浆水酸奶于4 ℃下贮藏1,3,5,7,9 d后,取样分析其理化指标、凝乳结构及其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探究黄浆水酸奶的失稳机理。【结果】4 ℃低温贮藏过程中,黄浆水酸奶、大豆多糖酸奶和普通酸奶分别在贮藏的第5,7和9天出现乳清析出和油脂上浮现象。随贮藏时间延长,3种酸奶的还原糖含量总体均呈缓慢增加趋势,且在第7天开始大豆多糖酸奶及黄浆水酸奶中的还原糖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普通酸奶,而3种酸奶中的粗多糖含量总体均始终呈减少趋势且无差异。低温贮藏1 d时,大豆多糖酸奶和黄浆水酸奶的pH均显著低于普通酸奶(P<0.05),随贮藏时间延长,3种酸奶的pH均总体呈下降趋势,至第9天时均稳定在4.3左右。黄浆水酸奶滴定酸度贮藏1 d就达100 °T以上,显著高于大豆多糖酸奶,且均显著高于普通酸奶;3种酸奶的滴定酸度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但普通酸奶和大豆多糖酸奶的滴定酸度值均未超过100 °T,且均显著低于黄浆水酸奶(P<0.05)。低温贮藏过程中,普通酸奶和黄浆水酸奶持水力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到峰值,大豆多糖酸奶的持水力整体呈升高趋势,且第7天起显著高于其余2种酸奶(P<0.05)。大豆多糖酸奶和黄浆水酸奶的疏水性在贮藏7 d后仍能保持在300以上,且均显著高于普通酸奶(P<0.05)。大豆多糖酸奶的δ-电位绝对值始终维持在6.8 mV以上,而另外2种酸奶在贮藏3~5 d后迅速下降到5 mV左右。在贮藏过程中,所有酸奶的粒径均呈增长趋势,但黄浆水酸奶和大豆多糖酸奶的粒径均维持在1 μm以下,显著低于普通酸奶(1.4~2.0 μm)(P<0.05)。低温贮藏1 d时,大豆多糖酸奶的硬度显著高于另外2种酸奶;随贮藏时间延长,普通酸奶的硬度持续增加,而大豆多糖酸奶和黄浆水酸奶的硬度随贮藏时间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均于第9天达到最低。随贮藏时间延长,普通酸奶的黏性持续上升,黄浆水酸奶和大豆多糖酸奶的黏性呈波动下降,并分别在第7和9天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影响黄浆水酸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其黏性的显著降低,其次是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
新疆杨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受损伤后能诱导一些基因的表达,其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在杨树的防卫反应中起一定作用.用PCR方法从新疆杨叶片中克隆出一个损伤诱导型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aTI1.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不含内含子,其翻译起点上游具有'TATA'和 'CCAAT'等转录控制元件,包含的阅读框架能编码一个长为213个氨基酸的多肽.此多肽与克隆自美洲山杨的PtTI2 和PtTI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和80%,其N端存在一长度为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将此基因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对胰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每8.5 μg融合蛋白可完全抑制1 μg牛胰蛋白酶的活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融合蛋白与PtTI2特异的抗体之间有明显的血清学反应.  相似文献   
93.
首先对全疆开发区成立时间进行详细梳理,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整顿、发展3个阶段,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点、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与问题,结合开发区生命周期分析,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
9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的应用及发展也逐步的走向了趋于逐步成熟的阶段,由以前的简单绿化逐步提升景观品质,形成可持续型园林,有文化、有思想、有内涵的景观转型。各类观赏性植物逐步的走进我们的视野,其数量的繁多,品种的多样,形态的优美,从多方面展现了园林植物,特别是观赏性植物的风采。现就观赏类植物中观赏类草在宁夏景观中应用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96.
中国风景园林文化需要当代语境下对传统的创造,明日的中国风景园林学需要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和历史前提。本文从地景文化的角度对乐游原青龙寺的保护与复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地景文化理念与内涵。以达到继承传统理论用于现代,将地景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相融合,提高现代工程规划设计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98.
建立沙门菌病原体的一种可目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实现对沙门菌的高效快捷检测。针对沙门菌的invA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优化LAMP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人工污染样品以及临床样品分别进行检测。与传统的细菌分离与鉴定、PCR和real-time PCR方法进行敏感性比较。该方法优化后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内外引物浓度比例为3∶1,dNTPs为2.5μL,MgSO_4为1.5μL,2.5μL甜菜碱(10mol/L),1μL Bst 2.0DNA聚合酶,在62℃恒温条件下反应50min,可以特异性检出沙门菌,而对其他非沙门菌病原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该方法的最低检测线为1.0×10~2 CFU/mL,灵敏度是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 000倍,与real-time PCR方法的灵敏度基本接近;针对人工污染沙门菌的鱼粉其检测灵敏度为5.0×10~2 CFU/mL;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65.4%,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检出率一致。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沙门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效能高和可视化,为基层监管部门和畜牧兽医工作者对于沙门菌病原的监控和初步筛选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9.
为详细了解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非结构蛋白3B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试验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非结构蛋白3B的一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潜在的抗原表位,并对该蛋白进行了多重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到39个中国上传的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B序列,其中从新疆地区获得的分离株1株(Akesu/58),属于O型毒株,非结构蛋白3B具有71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356)H_(596)N_(98)O_(93)S_1,相对分子质量为7 769.31,等电点为10.11,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总数为6个,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总数为16个,不稳定指数为28.67;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731,无跨膜区,无信号肽;无糖基化位点,该蛋白在氨基酸序列第26位和第50位各存在1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延伸链占所有氨基酸比例的23.94%,β-折叠占所有氨基酸比例的4.23%,无规则卷曲占所有氨基酸比例的71.83%;三级结构蛋白覆盖率只有28%,可信度为10%;非结构蛋白3B有3个抗原决定簇,具有6个优势的B细胞抗原表位,4个优势的CD_8~+抗原表位,1个强结合多肽段和14个弱结合多肽段的CD_4~+抗原表位;非结构蛋白3B与NCBI公布的中国O型、A型和Asia 1型血清型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24%、91.55%和97.4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29%、92.96%、98.49%。说明非结构蛋白3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亲水性蛋白,结构较为松散,同源性高,且具有保守的抗原决定簇,可作为区分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抗体诊断方法的候选蛋白靶标。  相似文献   
100.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间伐以后,由于林下空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植被生物量大量增加,为对照区的3.25倍其中灌木生物量增加273.5%,由对照区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79.78%,提高到91.75%.且灌木种类增多,并尤以层外植物较多.其生物量占灌木生物量的50.25%;草本生物量增加32.49%;林下死地被物生物量达9100kg/hm2,比对照区增加92.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