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27篇
畜牧兽医   8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猪ApoA5基因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克隆猪ApoA5基因cDNA全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试验以山西马身猪肝脏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对猪ApoA5基因的cDNA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析了ApoA5 mRNA在2个猪种(马身猪和大白猪)中多个组织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猪ApoA5基因cDNA全长1 917 bp,包括1 09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4 bp的3'-UTR和801 bp的5'-UTR;编码区(CDS)共编码364个氨基酸,与牛、马、人、犬、猴、兔、褐鼠和小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7%、80.0%、78.3%、77.5%、76.5%、73.6%、67.1%和66.7%;ApoA5 mRNA除了在肺脏和脾脏中未检测到外,在其他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组织中高丰度表达,在皮下脂肪与背最长肌中中等表达,低量表达于小肠、肾脏、心脏、胰脏和胃,并且在皮下脂肪与背最长肌中ApoA5 mRNA的表达量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猪ApoA5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比较保守,ApoA5 mRNA的表达量受到组织和品种影响,推测ApoA5基因对脂肪沉积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繁殖性能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马身猪、太湖猪(二花脸类群)和长白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群体继代选育法,经7年6个世代育成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对7个世代母猪繁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4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母猪初产窝产仔10.64头,产活仔数9.85头,断奶头数9.36头,哺育率达95.03%,初生个体均重1.42 kg,28日龄断奶窝重62.36 kg。除产活仔数外,均极显著高于0世代(P<0.01)。初生和断奶时仔猪均匀度随选育逐代提高,一致性增强。该品系已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是一个优良的母本品系。  相似文献   
83.
山西白猪三元杂交组合肥育性能和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择杜&#215;大山和大&#215;杜山两个三元杂交组合各36头,对其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杜&#215;大山与大&#215;杜山平均日增重均高于纯种山西白猪(山&#215;山)(P〈0.01),杜&#215;大山平均日增重最高,为839.01g,显著高于大&#215;杜山(P〈0.01)。饲料转化率,大&#215;杜山与杜&#215;大山均高于山&#215;山(P〈0.01);两个三元杂交组合体重达100kg日龄均低于山&#215;山(P〈0.01)。眼肌面积:大&#215;杜山为52.75cm^2,极高于杜&#215;大山与山&#215;山。瘦肉率分别为:大&#215;杜山66.92%,杜&#215;大山66.24%,均显著高于山&#215;山(P〈0.01)。肌内脂类含量,两个三元杂交组合均达到6%以上。因此,山西白猪三元杂交组合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肥育性能以及优良的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84.
不同杂交组合猪肥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白猪×山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大白猪×大白猪、马身猪×马身猪和山西白猪×山西白猪等5个组合猪肥育性能研究。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猪作为试验猪,平均体重30 kg,每个组合10头,公母各半,单圈饲养,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不同组合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指标。结果表明:①大白猪×山西白猪组、大白猪×马身猪组平均日增重,达90 kg体重日龄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为769.7 g/d和731.4 g/d;162.1 d和170.3 d;3.08∶1和3.40∶1;②大白猪组×山西白猪组,大白猪组×马身猪组平均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分别为72.85%和70.68%;64.65%和57.90%;2.70 cm和3.64 cm;38.43 cm2和35.60 cm2;29.53%和28.08%。  相似文献   
85.
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马身猪与晋汾白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与特征的差异。本研究以马身猪和晋汾白猪为试验对象,分别在仔猪1、28和70日龄3个阶段随机挑选体重相近的3头公猪,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肠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菌群分类学分析发现,两个品种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15个门、28个纲、59个目、100个科、290个属。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49.03%、31.94%。仔猪刚出生时品种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随着仔猪生长发育,各品种微生物多样性出现极显著升高,在晋汾白猪仔猪保育阶段(28~70 d)基本趋于稳定。两品种仔猪不同阶段的特异菌群随着日龄增加出现显著差异。关联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与血清中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间,与LPS、TNF-α、IL-6显著相关的结肠微生物菌群存在差异。综上表明,仔猪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与组成在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仔猪免疫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旨在探讨miR-145-5p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miR-145-5p的组织表达谱和发育性表达规律;选用1 d晋汾白猪趾长伸肌进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分别转染miR-145-5p模拟物(mimics)及其对照组(mimics NC),miR-145-5p抑制剂(inhibitor)及其对照组(inhibitor NC),每个处理3个重复,利用qRT-PCR、EdU和CCK-8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表达量、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活性;待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后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探究分化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及肌管形成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试验、qRT-PCR和Western blot探究miR-145-5p对下游IGF1R和AKT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miR-145-5p基因在肝和肺中表达量最高,心和皮下脂肪中次之(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miR-145-5p在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P<0.05)。在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转染miR-145-5p mimi...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为H-FABP基因运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分析H-FABP基因在山西白猪、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5个猪种的多态性,并研究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1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一个多态性,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A、B)、3种基因型(AA、AB、BB),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SSCP的变异是由碱基C→T的替换造成的。基因型在不同猪种分布的多重比较表明,马身猪与山西白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纯种猪群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肌内脂肪含量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最小二乘分析表明,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比较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H-FABP基因对猪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以马身猪、太湖猪(二花脸类群)和长白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群体继代选育法,经7年6个世代育成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结果发现,该品系6世代个体186.48日龄体重达100 kg,30~100 kg阶段日增重708.35 g,每千克增重耗料3.14 kg;体重100 kg屠宰,屠宰率为77.00%,胴体瘦肉率为57.93%,眼肌面积为32.20 cm2。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生长发育快,胴体品质好,是一个优良的专门化品系。  相似文献   
89.
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确定影响肌内脂肪(IMF)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5个品种共383头猪为试验动物,应用PCR-SSCP方法分析猪H-FABP基因内含子3部分片段的多态性,并对每个多态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3的346位上具有2个等位基因A和B,该位点的变异由碱基A→G的替换造成。[结论]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发现1个多态位点,为进一步研究H-FABP基因与IMF含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ajor genes affecting intramuscular fat (IMF) deposition. [Method] Taking 383 pigs from five breeds including Mashen Pig, Large White Pig, Landrace, Duroc and Shanxi White Pig as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polymorphisms of partial fragments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were detected by PCR-SSCP method, and then the polymorph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Result] Two alleles, designated as A and B, were found at the locus 346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and the mutation was caused by a A→G substitution. [Conclusion] A polymorphic locus was discovered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in this experiment,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FABP gene and IMF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