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内生短短芽胞杆菌011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短短芽胞杆菌011菌株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011菌发酵滤液抗菌谱及其活性稳定性;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011菌发酵滤液对番茄早疫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及EC50;并显微观察其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及孢子抑制作用.结果表明:011菌发酵滤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带宽度为5.5 mm;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及孢子均有致畸作用;对番茄早疫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0%,有效抑菌中浓度EC50为9.64%;其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00℃处理1h活性保持在95%0),耐酸性及抗紫外线(pH2.0处理及紫外20 W,30 cm照射120 min,活性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2.
甘蓝ROH1与EXO70A1的表达与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自交不亲和材料甘蓝为研究对象,分析ROH1的组织表达、ROH1与EXO70A1的相互作用及其是否参与甘蓝生殖发育。【方法】从甘蓝花蕾中克隆出ROH1和EXO70A1,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ROH1的表达特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分析甘蓝授粉后1 h内ROH1和EXO70A1的表达量和二者的相关性;分别构建以pGBKT7为载体的EXO70A1重组“诱饵”质粒和以pGADT7为载体ROH1的重组猎物质粒,并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株,利用缺陷型培养基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确定ROH1和EXO70A1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在甘蓝中ROH1为单外显子基因,编码含39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拟南芥ROH1对比发现,甘蓝ROH1序列内存在一个连续 16个氨基酸残基的缺失;它在甘蓝的雄蕊(花药)、花柱、幼茎、幼根及叶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在幼叶、花柱和雄蕊(花药)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幼根和幼茎中的表达量较低;甘蓝授粉后柱头中ROH1的表达量在1 h内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其中,以授粉后30 min的表达量最低,授粉后1 h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值;而EXO70A1在授粉后1 h内的表达呈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以授粉15 min 时表达量最低,授粉后1 h时的表达量最高;二者表达的动态变化说明ROH1和EXO70A1参与了甘蓝的生殖发育;ROH1与EXO70A1的表达量趋势线呈现出负相关性,并在30 min时出现了重叠区域,预示ROH1与EXO70A1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成功构建pGADT7-ROH1和pGBKT7-EXO70A1酵母表达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发现载体pGBKT7-EXO70A1无自激活能力,融合菌株同时激活4个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 和 ADE2)的表达,表明花药中ROH1和花柱中的EXO70A1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结论】甘蓝的ROH1和EXO70A1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呈现出负相关性,ROH1可能通过调节EXO70A1在柱头的分泌影响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适宜临沧双江烟区烤烟主栽品种的最佳移栽期、追肥时间与留叶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云烟87品种的移栽期、追肥时间和留叶数对烟叶化学品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期是影响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综合品质和感官质量综合品质的主要因子,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综合品质和中部烟叶感官质量综合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且获得最优品质的为A1水平,即5月1日移栽。留叶数和追肥时间分别对中部烟叶和下部烟叶的化学成分综合品质影响最大,且B2、B3水平和C2、C3水平即追肥时间为移栽后7、14 d及留叶数为18~21片时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综合品质最优。临沧双江烟区云烟87品种宜选择在5月1日移栽,移栽后7、14 d进行追肥,留叶数为18~21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4.
对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柱头进行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处理后,取柱头进行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获得一种受自花授粉诱导下调表达,异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蛋白,命名为BoPLL。进一步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BoPLL在自花授粉0 ~ 30 min上调表达,30 ~ 60 min下调表达,而在异花授粉0 ~ 60 min一直上调表达。克隆获得cDNA为1 212 bp,编码含40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BoPLL。序列分析发现BoPLL含有高度保守的PASTA结构域和CMM-10结构域、中度保守的PbH1结构域、低度保守的HYDRO结构域,说明该蛋白是典型的PLL家族蛋白。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自交不亲和性相关基因不连锁。进化分析表明,甘蓝BoPLL与拟南芥AtPLL亲缘关系最近,与苜蓿MtPLL亲缘关系较远。RT-PCR发现,BoPLL在甘蓝花粉和柱头中表达,且柱头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花粉,在叶片、花蕾、萼片和花瓣中均没有检测到表达信号。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oPLL在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15 ~ 60 min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上述结果推测BoPLL可能是一种参与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过程的基因。  相似文献   
35.
分别以自花授粉30 min、异花授粉30 min和未授粉处理的甘蓝柱头进行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自交不亲和性甘蓝自花授粉、异花授粉柱头与未授粉柱头中基因表达的差异。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6 × 108对原始序列读取片段,总碱基数为2.38 × 1010 bp,与未授粉对照相比,自花、异花授粉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分别有2 900个和2 328个,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1 904个。在差异表达基因背景和全部基因背景下,自花授粉较大比例的差异基因是细胞杀伤、胞外基质部分和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异花授粉较大比例的差异基因是信号传递、胞外区域部分、结构分子活性和营养库活性。GO功能的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自花授粉处理后特有的40个极显著的富集条目主要涉及糖跨膜转运活性、微管结合和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等。异花授粉特有的53个极显著的富集条目主要涉及法尼酸O–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微管负向运动和生长素跨膜运输等。自花授粉处理后特异差异表达的996个基因主要涉及钙离子结合、细胞骨架相关、茉莉酸和水杨酸代谢等生物过程,异花授粉处理后特异差异表达的424个基因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转运及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36.
正黔画乌鸡因产地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有名的旅游景点百里画廊而得名,具有肉质鲜美、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及适应性强等特点。黔画乌鸡属国内稀有地方品种,目前种群数量较少,其外观漂亮,肉嫩味美,是国内较珍贵的家禽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黔画乌鸡原产地在边远山区,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在养殖过程中产品能保持原始的自然风味,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就黔画乌鸡保种选育及产业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7.
云南新烟区烟叶品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云南新烟区烟叶品质的动态特征,对云南3个核心新烟区2013~2017年的B2F和C3F等级烟叶的综合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云南普洱、临沧、文山新烟区不同年份B2F和C3F等级烟叶的物理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感官质量及综合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整体上以文山和临沧新烟区中上部位烟叶的综合品质较稳定。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镰刀菌YL2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效率,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镰刀菌YL2产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确定该菌种的最适产酶培养基及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稻草粉31.6 g/L、豆饼粉25 g/L、柠檬酸氢二铵2.0 g/L、硫酸镁1.0 g/L、蔗糖酯1.45 g/L,在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6.4、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为80 mL、摇床转速225 r/min、接种量3%、培养温度30℃的最优产酶条件下培养6 d,微晶纤维素酶(AVI)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为分别6.72和84.36 IU/mL。  相似文献   
39.
试验分别利用产α-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以及β-甘露聚糖酶的功能性嗜酸乳杆菌对豆粕进行协同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液料比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12.3%、发酵时间78.9 h、发酵温度36.8℃、液料比0.9 L/kg。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5.13%,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66.91%,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24.93%,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发酵前的11.62倍,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下降了91.68%,脲酶活性下降了95.67%,植酸含量下降了83.87%,发酵豆粕中的活菌数为1.37×1010 CFU/g。研究表明,该复合菌株发酵模式能够有效增加豆粕的营养成分,去除抗营养因子,从而提高豆粕的利用率,为发酵豆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正>惠水县近年佛手瓜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找到更加适合惠水县山区半山区蔬菜生产的高效栽培模式,结合惠水县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新型栽培模式(佛手瓜架下栽培春白菜、秋蒜苗)最佳适宜播种期、定植期、接茬时间及最适接茬品种的试验研究,以期提高山地农业经济效益。1栽培技术1.1品种选择惠水县佛手瓜主要种植品种为农户自行串换的常规品种,春白菜选用贵州省园艺研究所研发的黔白五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