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PCR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海产品创伤弧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弧菌自然生存于近海和海湾的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其分布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1].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的食物后,创伤弧菌能迅速通过肠黏膜侵入血液,引起原发性败血症.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0~40个原发性创伤败血症病例,死亡率高达50%,在佛罗里达创伤弧菌感染是导致食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2-3].我国近年来也有相关报道[4-5],因此加强对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查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SCR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雄性决定因子。为研究SCR与SRK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区段,通过构建结球甘蓝的包含系列不同长度的SCR的cDNA序列的pGBKT7融合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载体均未出现自激活现象,所获得SCR全长与其相对应SRK胞外域具有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核心编码区位于SCR编码基因的第97~186 bp处。实验结果还显示,此单倍型的SCR信号肽剪切位点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对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有干扰作用。以上结论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3.
PTC热敏电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加升  卜燕萍  曾静 《湖南农机》2007,(5):13-14,25
本文对PTC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电压电流和电流时间三大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PTC热敏电阻在自动消磁、电机启动、过流保护、恒温加热、灯丝预热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4.
蜡梅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种子无菌苗子叶作为外植体,以改良MS和MS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激素组合,筛选出诱导蜡梅愈伤组织产生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建立蜡梅的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MS+6-BA 1.0 mg/L+NAA0.5 mg/L+KT 0.5 mg/L+IBA 0.2 mg/L+2.4-D 0.2 mg/L能诱导蜡梅愈伤组织的产生和分化,再生植株在改良MS+6-BA 1.0 mg/L+NAA 0.1 mg/上增殖系数最高,能达到2.7.1/2 MS+NAA 0.1 mg/L能有效促进蜡梅生根,生根率在70%以上,而在未添加NAA的1/2 MS中生根率为10%.  相似文献   
45.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46.
本文采用浸种、土壤施用及灌苗3种方式处理,研究木霉菌制剂对川芎生长和药理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菌制剂处理对川芎出苗成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控制川芎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增加川芎产量,并能提高川芎药理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还表明,木霉菌制剂处理对川芎的生长促进作用、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川芎药理成分提高方面均优于常用的化学农药处理。  相似文献   
47.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相似文献   
48.
植酸酶和嗜酸乳杆菌是重要的饲料添加剂,为获得产植酸酶的嗜酸乳杆菌菌株,克隆了大肠杆菌植酸酶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嗜酸乳杆菌,对重组嗜酸乳杆菌进行发酵产酶并测定所产酶液的酶学性质,进一步研究重组嗜酸乳杆菌的耐酸性及植酸酶液的抗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重组嗜酸乳杆菌发酵24 h植酸酶活性为984 U/mL,植酸酶的最适催化pH为4.5,最适催化温度为60℃。重组嗜酸乳杆菌在pH 2.0~4.5有一定的耐酸性,在pH 2.0条件下2 h的存活率为76.4%。植酸酶液用胃蛋白酶处理160 min后植酸酶液剩余85%的相对酶活,用胰蛋白酶处理160 min后剩余29%的相对酶活。上述研究结果为重组嗜酸乳杆菌后续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宠物食品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沙门氏菌吸附和侵袭上皮细胞表面蛋白inv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沙门氏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7 CFU/反应(25μl/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人工污染宠物食品,样品经18 h增菌后,结果均为阳性。[结论]该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宠物食品中的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50.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