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01.
试验选用270羽1日龄艾维茵健康肉仔鸡,随机分成3组,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内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5g/t和50g/t的木聚糖酶可提高肉鸡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酶活力,同时亦显著提高了肉鸡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2.
动物肠道内消化代谢产生的各种营养素或其他化学物质,能够通过肠道内分泌和营养素感应系统发挥生理效应。作为肠道内分泌和营养素感应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肠道内分泌细胞通过表面的感应受体(氨基酸感应受体、脂肪酸感应受体和葡萄糖感应受体等),识别感应肠道内各类营养素,不仅调节营养素吸收和代谢,同时能够分泌脑肠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酪酪肽、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通过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肠神经系统构成的脑肠神经网络,参与调控机体摄食行为及其他生理功能。本文就动物肠道内分泌系统、脑肠轴以及营养素感应受体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绞股蓝皂甙对体外瘤胃微生物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绞股蓝皂甙对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包括2个部分,试验一研究了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甲烷产量及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二分析绞股蓝皂甙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以0.42 g羊草+0.126 g玉米+0.054 g豆粕为发酵底物,60 mL培养基中的绞股蓝皂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5,10,20和40 mg,发酵24 h。与对照组比较,发酵8 h,各处理组甲烷浓度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30.20%,43.49%,44.67%和75.8%;12 h,20 mg组显著下降(P<0.05),40 mg组极显著下降(P<0.01),处理组甲烷浓度分别下降6.97%,9.63%,18.90%和61.82%;24 h,10 mg组显著下降(P<0.05),40 mg组极显著下降(P<0.01),处理组甲烷浓度分别下降2.34%,9.39%,6.90%和20.73%,甲烷浓度与皂甙剂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效应(P<0.01)。10 mg组的氢利用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试验组无显著变化。10 mg组显著提高了TVFA及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支链脂肪酸浓度(P<0.05),40 mg组丁酸的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10 mg组和20 mg组乙丙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皂甙剂量增加,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支链脂肪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丙比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方效应,丁酸同时具有极显著的线性效应。处理组原虫数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降(P<0.01)(40 mg组),且与皂甙剂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方效应(P<0.01)。微生物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呈上升趋势。10 mg组和40 mg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浓度与皂甙剂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效应(P<0.05)。高剂量绞股蓝皂甙降低了微生物发酵的理论与实际产气量,并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方效应,产气速率与皂甙剂量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绞股蓝皂甙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降低瘤胃微生物的甲烷产量,提高VFA的产量,有利于饲料能量的利用,同时缓解甲烷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4.
瘤胃微生物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尿素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70只育肥公湖羊(23.6~26.0 kg)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以下日粮:正常豆粕(SBM,170 g?kg-1),低豆粕(40 g?kg-1)基础上添加0、10、20和30 g?kg-1尿素(U0、U10、U20、U3...  相似文献   
106.
果寡糖对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微生物和有机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断奶前仔猪(14 d)新鲜粪样为接种物,果寡糖(FOS)为底物,体外研究FOS对断奶前仔猪肠道微生物产气量、产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乳酸浓度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FOS组总产气量、产乳酸菌数量、总挥发性脂肪酸( tVFA)浓度及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占tVFA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占tVFA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OS组大肠杆菌数量和发酵液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FOS可能通过促进断奶前仔猪粪样中乳酸菌增殖,促进VFA和乳酸产生,特别是丁酸产生,降低pH值而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发挥潜在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0、4、7和10 mmol.L-1)延胡索酸二钠对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高精料(玉米粉、豆粕粉及羊草粉,质量比为5∶2∶3)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动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延胡索酸二钠可提高体外培养体系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TVFA),显著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比例(P<0.05),但乙酸/丙酸值、乳酸及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未呈现出一致的剂量效应。动态研究表明,在整个发酵期间,延胡索酸二钠处理组的累计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在12~24 h发酵期间,延胡索酸二钠处理组的pH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8 h点外,在其他时间点,延胡索酸二钠处理组的乳酸浓度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8~24 h期间,延胡索酸二钠处理组的TVFA及丙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过程中,延胡索酸二钠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淀粉酶活性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延胡索酸二钠能提高发酵体系中的pH值,降低乳酸浓度,改变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08.
采用体外厌氧共培养技术,研究了山羊瘤胃真菌对瘤胃细菌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瘤胃真菌与瘤胃细菌共培养24h内,瘤胃真菌对瘤胃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共培养组24h时底物稻草表观干物质消失率(5.8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28.21mmol/L)及乙酸浓度(20.32mmol/L)显著低于瘤胃细菌培养组(10.49%、32.66mmol/L和24.39mmol/L);而共培养组在48h和72h时稻草表观干物质消失率(24.37%、29.04%)均高于瘤胃细菌培养组(21.69%、26.41%);试验结果同时显示,经灭菌处理的瘤胃真菌发酵液可显著降低瘤胃细菌对稻草片段的降解活力。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旨在探讨百里香酚与迷迭香酸组合对脂多糖(LPS)攻毒大鼠生长性能、炎症反应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百里香酚与迷迭香酸组合在动物生产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选取40只2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百里香酚组(Thy组)、迷迭香酸组(Ros-A组)、百里香酚×迷迭香酸组(Thy×Ros-A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Thy组、Ros-A组和Thy×Ros-A组每天分别按照20 mg/kg BW百里香酚、20 mg/kg BW迷迭香酸、10 mg/kg BW百里香酚+10 mg/kg BW迷迭香酸的剂量对大鼠进行灌胃操作,Con组每天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连续灌胃14 d。在试验第13天,各组大鼠腹腔注射500μg/kg BW的LPS溶液建立急性肠道炎症模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Thy×Ros-A组大鼠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并且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连接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  相似文献   
110.
人与动物的微生物群落在黏膜器官分布最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黏附于黏膜表面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噬菌体还可跨黏膜转位进入机体,并随血液迁移至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对机体整体免疫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或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这些进入体内的噬菌体。目前,关于噬菌体转位及进入机体后与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噬菌体黏附于黏膜并跨黏膜转位进入循环系统以及噬菌体进入机体后对整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