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取自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土种山羊的瘤胃内容物为材料, 经过DNA抽提和PCR扩增, 扩增产物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一种DNA指纹技术)分析瘤胃细菌在两种日粮条件下的多样性。同时利用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16个在DGGE胶上有匹配带的克隆的16S rDNA序列,并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饲喂基础日粮时3头山羊瘤胃内容物的DGGE图谱有一定的相似性(43%~55%);饲料中添加大豆黄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瘤胃细菌的组成,DGGE谱带变化程度分别为1号36%、2号46%、3号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中有5个基因序列与基因数据库登录的相关序列的相似性大于97%,8个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在90%~96%,余下的低于90%。相似性大于97%的5个克隆中,只有1个被鉴定为Prevotella sp.,其余4个都属于未被鉴定的瘤胃细菌。  相似文献   
112.
厌氧真菌体外发酵筛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离自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的 30株厌氧真菌菌株分两次进行发酵降解试验。发酵底物为麦秸 ,其干物质含量为 5g·L-1,利用气压转换技术测定菌株发酵的产气量。试验Ⅰ 10个菌株降解麦秸所得的表观干物质消失率为 46 6~ 5 79mg·g-1,总产气量为 110~ 15 0mL。试验Ⅱ 2 0个菌株的表观干物质消失率为 386~ 5 94mg·g-1,总产气量为 99~ 144mL。两次试验中共有 2 4个菌株的总产气量与表观干物质消失率成正相关 ,相关系数 (R2 )分别为 0 917和 0 90 3。除菌株W 6外 ,2 9个菌株在 1/ 2气体总量时的生长速率相似 ,为 0 0 32~ 0 0 42h-1。菌株W 6的生长速率为 0 0 2 5h-1。 30个菌株的延滞期为 15 4~ 30 2h。结果说明 ,利用气压转化技术测定发酵产气量能方便有效地用于厌氧真菌生长动力学的比较和菌株的筛选 ,而且测定时无需干扰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113.
本试验旨在研究L-精氨酸(L-Arg)对大鼠胃肠道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基因表达、胃肠激素分泌及采食量的影响,试验分为两个部分。试验I,选择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灌胃0 mmol·kg^-1 L-Arg·HCl),低剂量组(5 mmol·kg^-1 L-Arg·HCl),中剂量组(10 mmol·kg^-1 L-Arg·HCl)和高剂量组(20 mmol·kg^-1 L-Arg·HCl),记录大鼠灌胃后不同时间点采食量,筛选显著影响大鼠采食的L-Arg最适剂量用于试验II。试验II,选择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L-Arg·HCl高剂量组(20 mmol·kg^-1)及对照组(0 mmol·kg^-1),灌胃大鼠一周(每天一次),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及日采食量。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胃、小肠及下丘脑组织,检测血液中胃肠激素水平,胃肠道CaSR及下丘脑食欲调节因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试验I,10和20 mmol·kg^-1的L-Arg·HCl分别在灌胃后的0~1 h和0~24 h显著降低大鼠采食量(P<0.05),其中20 mmol·kg^-1效果最显著;试验II,与对照组相比,20 mmol·kg^-1 L-Arg·HCl显著降低了大鼠体增重及前两天的累加采食量(P<0.05),促进了胃肠道CaSR、厌食因子POMC基因表达和胆囊收缩素(CCK)分泌(P<0.05),胃泌素(gastrin)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分泌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CCK浓度与十二指肠、空肠CaSR及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GIP浓度与十二指肠CaSR及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GLP-1浓度与空肠CaSR及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量有正相关的趋势(0.05相似文献   
114.
本试验采用瘤胃体外降解技术研究了弱光胁迫对小麦秸营养价值及畜禽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弱筋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灌浆期进行3个遮阴水平(0%,50%,66%)和3个遮阴时间(2,4,8d)的处理,成熟后统一收取小麦秸,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利用体外降解技术评定其体外降解率。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小麦秸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及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P0.05),但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遮阴水平由0%增加至66%,小麦秸CP及NDS含量分别由3.06%,23.97%降至2.35%,20.46%,差异显著(P0.05);而小麦秸NDF含量则由76.03%显著升高至79.54%(P0.05);遮阴时间由2d增至8d时,小麦秸CP及NDS含量分别由3.11%,23.09%显著降低至2.51%,21.43%(P0.05),而NDF含量则由76.91%显著升高至78.57%(P0.05)。体外试验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尔山羊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g小麦秸样品于含有10mL瘤胃液和50mL培养基的39℃发酵瓶内体外发酵,培养72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pH、体外降解率和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体外降解率结果显示,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小麦秸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且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随着遮阴水平增加,小麦秸干物质消失率(DMD)、NDFD及酸性洗涤纤维消失率(ADFD)分别由40.33%,40.82%及36.56%显著降低至35.20%,36.03%及33.36%(P0.05);随遮阴时间增加NDFD由38.88%显著降低至36.94%(P0.05)。小麦秸体外降解结果显示,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累积产气量(P0.05),并且存在交互效应;遮阴水平显著影响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丁酸产量及乙丙比(P0.05),遮阴时间对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及组成没有影响,且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随遮阴水平增加,小麦秸体外降解累积产气量、TVFA、丁酸产量分别由131.64mL、57.04mmol/L及5.18mmol/L显著降低至120.96mL、51.25mmol/L及4.32mmol/L(P0.05),而乙丙比则由2.47显著增加至2.60(P0.05);随遮阴时间增加,累积产气量由130.46mL显著降低至121.22mL(P0.05)。结果表明,遮阴处理显著增加了"扬麦15"小麦秸NDF含量,降低了小麦秸粗蛋白、体外降解率及发酵累积产气量与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但对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没有影响;不同遮阴水平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5.
本试验旨在用体外法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杜长大肥育猪盲肠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首先采集10头杜长大肥育猪大肠不同区段食糜,测定其主要养分含量,以确定食糜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添加比例;然后以3头猪盲肠食糜为接种物,酪蛋白水解物为发酵底物进行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0、1.75和2.50 mg/m L,每组4个重复,37℃体外发酵24 h,测定产气量、p H以及氨态氮、菌体蛋白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猪盲肠食糜各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含量比范围为1.86~3.24,平均值为2.66。2)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氨态氮、总短链脂肪酸、支链脂肪酸、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猪大肠食糜中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含量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盲肠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发酵能力随底物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6.
益生菌对人和动物机体健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弥补了抗生素和疫苗的不足,为人类健康和获得安全的食品开辟了新的途径.益生菌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排斥病原菌粘附并产生多种抑菌物质,从而维持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进而提高宿主日粮消化率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本文主要以乳酸菌为例,综述了益生菌防治畜禽肠道感染的应用效果、主要作用机制、选择要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含L-色氨酸的基础培养基从仔猪新鲜粪样中分离产吲哚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鉴定该菌株为Escherichia属,命名为wz_1977.通过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wz_1977以不同碳源为底物时的生长和吲哚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时,wz_1977的菌落数目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吲哚生成水平最低;以半乳寡糖为底物时,wz_1977的菌落数目仅次于葡萄糖,而吲哚生成水平高于葡萄糖组;以果寡糖为底物时,wz_1977的菌落数目与对照组(不含碳源)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吲哚生成水平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离出1株产吲哚菌wz_1977,该菌的发酵模式为:以葡萄糖为底物时以合成菌体蛋白为主,以果寡糖为底物时以生成吲哚为主.  相似文献   
118.
旨在研究山羊瘤胃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并与其他动物瘤胃进行比较。采用产甲烷菌特异性引物Met86F/Met1340R研究山羊瘤胃产甲烷古菌16SrRNA基因的多样性,随机挑选100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克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共获得16个OTU,绝大多数为甲烷短杆菌,其中与甲烷短杆菌菌株AK-87、ZA-10、OCP、SM9和30Y序列最相近的克隆数分别为58%、19%、7%、2%和2%,还有与Methanosphaera stadtmanae(1%)、Methanobacterium aarhusense(2%)、Aciduliprofundum boonei(3%)、Methanobrevibacter sp.AK-87(4%)和Methanobrevibactersp.1Y(2%)等相似的古菌序列。将研究结果与已经报道的关于牛和绵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比较,发现不同PCR引物可检测出不同菌群结构,而饲料类型、动物种类可影响瘤胃产甲烷菌的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9.
本文旨在研究奶牛产后子宫内优势菌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细菌种类与子宫黏液性状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临床的快速诊断及治疗。选取分娩日期临近、产后子宫黏液性状不同的荷斯坦奶牛42头,于分娩后10、20、30和40d采集子宫黏液,体外培养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产后奶牛子宫内分离率最高的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85.7%)、变形杆菌(64.3%)和葡萄球菌(61.9%);除大肠杆菌在整个试验期分离率均较高外,产后10、20、30和40d优势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白色或灰白色脓性黏液,黄色或土黄色黏液中细菌平均分离株数(5.6±0.4,5.5±1.4)高于清亮透明黏液(3.5±1.6),其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产后30和40d的分离株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可能与白色或黄色脓性黏液的出现相关;产后40d黄色或土黄色化脓性黏液可能与产气荚膜梭菌的出现相关;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产后20、30、40d在脓性黏液中分离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作为有益菌可能在分泌不正常黏液的子宫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结果表明,产后奶牛子宫内优势菌群呈动态变化,子宫黏液性状与特异病原菌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120.
研究采用Meta分析,旨在评价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3至2023年,筛选获得22篇文献纳入研究,所纳入总样本1 818例,使用R包(Meta)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饲粮中添加蛋白酶显著提高了猪的平均日采食量(SMD=0.11,95%CI=0.01~0.21)和平均日增重(SMD=0.43,95%CI=0.28~0.57),降低了料重比(SMD=-0.33,95%CI=-0.48~-0.18),提高了饲粮中干物质(SMD=0.27,95%CI=0.15~0.39)和粗蛋白(SMD=0.42,95%CI=0.32~0.53)的消化率,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含量(SMD=-0.17,95%CI=-0.28~-0.05)。综上,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可以改善猪的生长性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血清中尿素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