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精料日粮下添加阿卡波糖对奶牛瘤胃和后肠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干奶期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阿卡波糖添加剂量为0,0.5和1.0 g/d,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液中丙酸浓度(P<0.05),提高了乙丙比(P<0.05),但对瘤胃pH值、乳酸、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了粪便pH值和氨氮浓度(P<0.05),提高了乳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P<0.05),但对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丙比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高精料日粮下长期添加阿卡波糖虽可影响瘤胃液中个别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但对瘤胃整体发酵和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此外,添加阿卡波糖可增加后肠发酵,并可能对后肠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体外批次发酵、瘤胃灌注和持续动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等不同方法评价包被缓释尿素的瘤胃缓释效果。[方法]体外发酵试验:选取1种普通尿素和4种商业包被缓释尿素,体外培养24 h,采集不同时间点(0、1、3、6、9、12、24 h)发酵液测定氨氮浓度,将筛选出缓释效果最好的缓释尿素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瘤胃灌注试验:12只体重(平均27.6 kg)相近的安装有瘤胃瘘管的育肥公湖羊,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向瘤胃中灌注剂量为日干物质采食量0.5%的普通尿素或日采食量0.55%的缓释尿素(等氮当量),灌注后不同时间点(0、1、3、6、9、12和24 h)采集瘤胃液,测定pH值和氨氮浓度。人工瘤胃试验: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5%的豆粕(普通日粮组)、0.5%的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组)和0.55%的缓释尿素(缓释尿素组),使用玉米补充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组能量的缺乏;试验重复3次,每次持续7 d(4 d适应期和3 d采样期),采样期每天早上投料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发酵液和溢流液,测定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体外发酵试验:在发酵开始的9、12 h,缓释尿素A组的氨氮浓度显著低于普通尿素...  相似文献   
123.
利用体外培养技术,评估了急性与亚急性酸中毒条件下添加阿卡波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设3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体外摸拟了亚急性酸中毒(5.0P<0.001),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 TVFA)、乳酸浓度和累积产气量皆显著降低(P<0.01),但异戊酸浓度变化不显著(P=0.794);实验2中,较对照组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提高了4种底物下发酵液的pH值和氨氮浓度(P<0.01),降低了发酵体系中的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TVFA浓度,提高了乙丙比(P<0.01),除乙酸和TVFA外,对上述其他指标,日粮与阿卡波糖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实验3中,与对照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H值、氨氮、丙酸、丁酸和戊酸浓度(P<0.01),降低了乳酸和乙丙比(P<0.05),但对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阿卡波糖可有效提高发酵体系中的pH值,降低乳酸浓度,预防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24.
为探讨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甲烷产量及瘤胃微生物发酵活力的影响,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试验来阐明该问题。试验1采用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不同日粮条件下(高牧草日粮、中等水平牧草的日粮和低牧草日粮)添加延胡索酸二钠(0,4和7mmol/L)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累积产气量、pH值和TVFA产量(P<0.05),降低了甲烷产量(P<0.05),其中高牧草日粮组下降幅度最大。试验2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黄化瘤胃球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及其对黑麦草的降解率(P<0.05);试验3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真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延胡索酸二钠显著降低了厌氧真菌发酵的总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P<0.05)。结果说明,延胡索酸二钠在降低甲烷产量方面与发酵底物的天然特性有关,其中对高牧草日粮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延胡索酸二钠可提高瘤胃混合微生物与瘤胃纤维降解菌发酵粗饲料的能力,但对瘤胃真菌的发酵活力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5.
本试验旨在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瘤胃甲烷菌共存对厌氧真菌代谢产有机酸特性的影响。根据6种有机酸的化学特性确定紫外检测波长、缓冲液浓度、p H、流速、柱温和进样量等液相色谱条件;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厌氧真菌纯培养及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上清液中6种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采用的条件为:5 mmol/L磷酸二氢钾-磷酸缓冲液(p H=2.4)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 L/min,柱温25℃,进样量为20μL,214 nm波长检测。6种有机酸能够在30 min内得到良好分离。各种有机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测限为0.20~1.00μmol/L,定量限为0.667~3.333μmol/L,回收率为92.17%~101.61%。甲烷菌共存影响了厌氧真菌的代谢产物。厌氧真菌利用葡萄糖的主要水溶性代谢产物为甲酸、乳酸、乙酸,以及微量琥珀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及乙醇;甲烷菌共存显著降低了上清液中甲酸和乳酸的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乙酸含量(P0.05)。综上,本试验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捷、灵敏、有效地检测厌氧真菌代谢葡萄糖产生的6种有机酸的含量,并发现甲烷菌共存显著促进了厌氧真菌氢化酶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126.
2株猪源乳酸菌对低pH值和胆盐耐受性及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分离自仔猪肠道的乳酸菌L5和L7对低pH值、胆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pH值在2.5、3.5和4.5时,L5菌株处理150min对其无显著影响,在pH1.5时经30min处理,L5仍可维持较高的存活率;L7菌株在pH3.5和4.5条件下经150min处理后可保持较高的存活率,而在pH1.5和2.5条件下经处理30min后菌株数量显著下降。胆盐对L5和L7菌株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低浓度短时间内影响较小。在同一胆盐浓度下,随培养时间的增长,活菌数下降。当胆盐浓度高于0.2%时,L5和L7菌株的生长极差。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L5菌株在50℃下可成活,且呈正常生长趋势,但其对80℃及以上的耐热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7.
厌氧真菌体外发酵筛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离自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的 30株厌氧真菌菌株分两次进行发酵降解试验。发酵底物为麦秸 ,其干物质含量为 5g·L-1,利用气压转换技术测定菌株发酵的产气量。试验Ⅰ 10个菌株降解麦秸所得的表观干物质消失率为 46 6~ 5 79mg·g-1,总产气量为 110~ 15 0mL。试验Ⅱ 2 0个菌株的表观干物质消失率为 386~ 5 94mg·g-1,总产气量为 99~ 144mL。两次试验中共有 2 4个菌株的总产气量与表观干物质消失率成正相关 ,相关系数 (R2 )分别为 0 917和 0 90 3。除菌株W 6外 ,2 9个菌株在 1/ 2气体总量时的生长速率相似 ,为 0 0 32~ 0 0 42h-1。菌株W 6的生长速率为 0 0 2 5h-1。 30个菌株的延滞期为 15 4~ 30 2h。结果说明 ,利用气压转化技术测定发酵产气量能方便有效地用于厌氧真菌生长动力学的比较和菌株的筛选 ,而且测定时无需干扰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128.
猪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营养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影响着饲料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供应,又调控着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感应器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感应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肠道微生物还能代谢蛋白质产生宿主细胞不能合成的肽类物质,并通过小肠上皮的肽类转运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因此可能存在微生物-肠道-大脑轴.肠道微生物还可以与机体形成宿主-微生物代谢轴,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稳态起重要作用.饲粮对宿主代谢的改变,常伴随有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可能通过微生物-肠道-大脑轴以及宿主-微生物代谢轴调节宿主很多生理过程,进而影响机体整体代谢.本文概述了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与宿主肠道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以加深关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贡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9.
人与动物的微生物群落在黏膜器官分布最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黏附于黏膜表面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噬菌体还可跨黏膜转位进入机体,并随血液迁移至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对机体整体免疫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或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这些进入体内的噬菌体。目前,关于噬菌体转位及进入机体后与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噬菌体黏附于黏膜并跨黏膜转位进入循环系统以及噬菌体进入机体后对整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旨在探究分别使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替代部分豆粕对育肥湖羊瘤胃代谢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5只安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育肥公湖羊(25.7±1.3)kg,随机分到3个日粮处理组中的1个,分别为豆粕组(SBM)、普通尿素组(CU)和缓释尿素组(SRU)。试验预饲期2周,正式试验期4周。动态采集每只湖羊的静脉血、瘤胃液和瘤胃内容物,分别用于血液生化、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3组育肥湖羊的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U组和SRU组的氨浓度显著高于SBM组(P<0.05),但相比于CU组,SRU组晨饲后瘤胃氨浓度峰值在数值上降低。相比于SBM和SRU组,CU组的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除丁酸外,三组湖羊其他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SBM组,SRU组湖羊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CU组湖羊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晨饲后0、4 h不同处理组间的Chao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