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化学连续提取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对水体沉积物中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较普遍采用的7步法连续提取磷分级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该方法对水系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D—12及太湖沉积物的分析结果看,该方法的应用中各形态的重现性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尤其是闭蓄态磷的提取中,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避免因沉积物固结容器底部而降低提取剂的提取效率,对于提取离心液过滤难的问题也一定要解决好。可交换态磷、铝磷和铁磷的提取液由于磷浓度低,可以不将其后的漂洗液混入后测定,以提高待测液中磷的浓度。另外,从GSD—12与太湖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的相似性看,GSD—12可以考虑作为淡水水体沉积物磷形态分级的标准物质,从而解决不同文献、不同研究项目在沉积物形态分析方面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广伟 《山东饲料》2013,(29):176+199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油田行业专业性强、风险高,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建立标准化地面工程设计和建设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疏浚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污染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运河 (杭州段 )待疏浚底泥为材料 ,分析了疏浚底泥的养分特征及其污染化学性质。结果发现 ,疏浚底泥中含有较高的养分 ,其中有机质、P、K含量较高而N偏低 ;施入土壤后 ,有机质矿化很快 ,P的供应较为持久。疏浚底泥重金属含量较一般城市污泥低 ,基本低于污泥农用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可考虑直接使用以节约处置费用 ;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不高 ,相对活性顺序为Cd Cu Pb Zn,直接大量施用会对种子发芽产生一定的毒害。供试作物种子对疏浚底泥毒害作用的反应不同 ,抗性顺序为青菜 羊茅草 三叶草。直接利用疏浚底泥比城市污泥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只要物种选取合适、用量恰当 ,是一种很好的肥源和复垦用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青菜盆栽实验等方法研究了运河 (杭州段 )底泥农田应用对作物的影响。发芽率测定表明 ,红壤和水稻土中添加底泥后青菜发芽率明显增高 ;盆栽实验表明 ,红壤和水稻土中底泥投放量低于600t·hm-2 时青菜长势较对照好 ,但底泥用量超过600t·hm-2 时则随底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青菜中重金属分析表明 ,红壤和水稻土中添加底泥后增加了青菜的重金属含量 ,但底泥用量达到1500t·hm-2 时青菜中Cu、Zn含量均超过了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5.
疏浚底泥土地投放中活性磷的下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原状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运河 (杭州段 )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磷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在连续淋洗的条件下 ,疏浚底泥的土地投放并未显著提高淋洗液中活性磷的浓度 ;但在干湿交替的淋洗条件下疏浚底泥中活性磷的下移作用却相当明显。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显著提高了表层1 5cm厚的土层中Olsen P含量 ,而 1 5cm以下土层中的Olsen P的增加并不明显 ,原因可能与疏浚底泥中有机酸的释放及土壤pH的剖面变化特征有关。干湿交替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底泥活性磷的下移程度产生更大的影响 ,且底泥用量越大 ,其潜在的影响可能越持久。  相似文献   
16.
创新工具是中国传统中兽医学科技发展的核心,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应用研究能够为现代中兽医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对工具的创新演变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挖掘与分析,并探讨了历史成就对现代中兽医发展的启示。结果表明,作为中间杠杆,创新工具有力的撬动了传统中兽医发展的历史跃迁,其中蕴含的创新思想对现代中兽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工具创新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彰显了中国中兽医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深刻揭示了创新方法在科学进步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重要因子——铁和水动力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就当前湖泊内源磷释放机制研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湖泊磷的内源释放机制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库作为一类人工修建的重要水资源调蓄地,其水体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受水文气象过程的影响很大。为探索我国东南山区水库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钱塘江流域千岛湖(新安江水库)为例,利用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结合同期气温、降雨量和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水文气象过程对千岛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千岛湖营养盐浓度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TN浓度0.69~2.06 mg/L,平均值为(1.12±0.26) mg/L,高值出现在冬季和春季;TP浓度0.004~0.096 mg/L,平均值为(0.030±0.021)mg/L,高值出现在春季;空间上呈现为河流区到湖泊区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2)千岛湖降雨量、入库流量及气温等水文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1),3-7月的降雨和入库流量超过总量的70%,高温出现在7-8月,月均温度高达30℃;(3)氮磷营养盐浓度与入库流量的相关性强于降雨,且入库流量及降雨对磷的影响更大;不同区域对入库流量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河流区响应最快,其次是过渡区,湖泊区最慢,反映出氮、磷在水库扩散过程中的滞后性;(4)温度通过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带来的水体颗粒态氮、磷变化影响水体TN、TP浓度,但不同湖区的响应不同;3~7 d的累积温度与过渡区氮、磷的关系好于河流区,可能与过渡区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浓度变化更为敏感有关。研究表明,水文气象过程对大型水库水体氮磷的影响作用强烈且复杂,物理扩散与沉降、化学变化及生物生长累积等作用使得水体氮磷浓度对水文气象过程响应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在水库水质管理和机制分析中应当充分考虑这种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氨基酸(DAAs)组分特征对生物可利用性溶解有机质(DOM)的示踪及定量表征可能性, 对太湖3个湖区(北太湖: 藻型湖区,东太湖: 草型湖区, 南太湖: 农业污染湖区)水体DAAs浓度、组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控制其量、质空间分布的因素加以讨论。结果表明夏季太湖水体DAAs的浓度范围为0.27-3.95 μmol/L,平均值为(1.38±1.17)μmol/L,与湖泊、海洋中研究中报道结果相近。北太湖、南太湖、东太湖3个湖区的DAAs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9±0.71)μmol/L,(0.48±0.14)μmol/L,(0.48±0.16)μmol/L,北太湖DAAs浓度及对有机碳氮的贡献都明显高于其他湖区,DAAs组分中以苯丙氨酸和赖氨酸为主,而在南太湖和东太湖,赖氨酸都是最主要的DAAs组分。表明水体的DAAs组分特征能对湖泊营养状态及生态类型的变化做出响应,可以作为指示湖泊营养状态的生物标记物。DAAs也可以作为DOM 生物降解性的评价参数,反映湖泊水体中与生物活性相关的DOM 动态变化。根据氨基酸对有机碳的贡献估算出北太湖的活性溶解性有机碳相对含量为(17.65±17.84)%,显著高于南太湖和东太湖。但由于太湖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行相关的室内实验,建立适用于太湖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道底泥直接园林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底泥疏浚作为一种较彻底的景观水体治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用,而疏浚产生的大量底泥的处置成为疏浚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疏浚底泥若能直接投放园林绿地则既降低了堆肥所需的大量费用,又降低了底泥的处置运输成本。作者通过盆栽实验等方法研究了运河(杭州段)疏浚底泥直接大量应用于园林绿地的可行性,以期为景观水体疏浚底泥的处置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河道底泥采自运河(杭州段)大关桥北侧的主航道两侧河底待疏浚底泥。土壤为杭州市普遍存在的水稻土和红壤。实验草坪草为高山羊茅和白三叶,实验花卉为鸡冠花和松叶牡丹。将底泥与土壤按0,300,600,900,1 200,1500 t/hm2的田间投放量进行混合后进行盆栽试验。高山羊茅在盆栽40 d时剪草测产一次。盆栽90 d结束,剪取花草的地上部分,测定其生长指标。混合土对高山羊茅后白三叶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培养箱中25 ℃避光培养5 d后记取而得。土壤中有机质、总磷、Olsen磷和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均按常规农化分析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泥施用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 尽管新鲜底泥的有机质含量为17.92%,盆栽后纯底泥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到了3.28%。说明运河底泥中的大部分有机质是好氧条件下极易分解的物质。与运河底泥的有机质污染来源主要是杭州市的生活废水有关。底泥沉积的有机质大部分是极易腐烂的食物残渣,加之长期厌氧条件下的腐烂,一旦转为好氧条件则很快就分解掉了,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活性磷等养分。土壤中总磷和Olsen磷含量随底泥用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说明底泥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充足磷肥。土壤呼吸强度随底泥用量线性增加,红壤和水稻土中土壤呼吸强度与底泥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37和0.985。   2.2 底泥施用对高山羊茅、白三叶发芽率的影响 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高山羊茅、白三叶的发芽率随之下降,说明未进行消化的疏浚底泥中存在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酸性较大的红壤中的两种草籽发芽率均低于相同底泥用量的水稻土,结合运河底泥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高的污染特点,推测底泥中的发芽抑制物质为Zn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及有机质矿化过程中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白三叶种子发芽率的最大受抑程度为22.2%,高山羊茅则可达85.3%,二者相差很大,表明不同作物种子对底泥中有害物质的抵抗力差别甚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来解决疏浚底泥对种子发芽率的抑制问题。尽管在发芽率测定中发现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两种草籽的发芽率受到了抑制,但在温室盆栽中的影响并不明显,说明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外界条件影响下,种子能克服疏浚底泥中抑制发芽的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