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3篇
  67篇
综合类   16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了定量综合分析中国近30 a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该研究综合已发表的田间试验研究数据,应用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使用地膜后马铃薯产量的增产率或减产率,并探讨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4篇有关地膜覆盖马铃薯生产试验文献。经严格筛选,共从42篇文献中获得52组数据,分布于中国14个省(市、区),涵盖西北、西南和东南3个主要区域。主体数据经Meta分析表明:地膜覆盖在西北地区增产效应最显著,相对增产率为35.6%;其次是东南和西南地区,相对增产率分别为20%和12%;从全国时间序列看,1990年以后地膜相对增产率较高,但2010年后地膜增产效果有降低趋势;白色地膜与黑色地膜、垄作和平作对地膜增产效应影响不显著;在年均降水量500 mm和年均温10℃的区域地膜增产效应最明显,地膜相对增产率分别为40.5%和37.6%。进一步分析表明,2010年后地膜覆盖效果在年均降水量500 mm且年均温10℃的地区和年均降水量500 mm且年均温10℃的地区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地膜增产产生负面影响,或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地膜开始表现出对产量的负面效应。该研究可为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3.
中国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种业机械化是种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涵盖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制种生产、种子加工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了系统梳理中国种业机械化发展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效推进种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种业现代化建设,该文从田间试验机械化、制种生产机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等方面阐述了国内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情况和国际种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种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种业装备企业普遍规模小、装备差、科研投入少,整体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装备功能有待扩展、结构设计有待优化、现代化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提出了种业机械化研究重点:1)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2)主要农作物制种生产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3)主要农作物种子低损高效精细加工技术集成研究。指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是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4.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与特征1.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2.农业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35.
小麦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回归设计测得的参数建立了豫麦二号、新乡5809以产量、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仿真,筛选出两品种高产、优质的综合农艺组合措施,并对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进行了剖析。根据产量模型求出了诸因子经济最佳投入量方案。  相似文献   
36.
总结了睢宁县肉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37.
鎬荤粨浜嗙潰瀹佸幙鍐呴腑浜т笟鍙戝睍鐜扮姸鍜屽瓨鍦ㄩ棶棰?骞舵彁鍑虹浉搴旂殑鍙戝睍鎺柦.  相似文献   
38.
不同生态环境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单株成铃的变异系数最大;关联度分析表明,铃重是制约株铃的主导因素,衣指是制约铃重、衣分及子指的主导因素,子指是制约衣指的主导因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铃邋对籽棉产量的综合直接作用最大;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成铃、单铃籽棉重、衣分3个产量因素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占总决定度的77.16%,基本上反映了产量因素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39.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73-279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269-275
阐述了农业工程发展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农业工程科技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完备的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于农业、食品、生态和环境领域。系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文章指出,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及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是发展的基础。农业工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教育培训农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方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