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6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适应新形势,改进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实习内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草地资源调查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阐述改进草地资源调查规划教学实习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将“3S”技术应用到实习中的目的与意义,提出改进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原有实习内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2.
新牧1号杂花苜蓿开花习性及弹花现象与环境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2年在新疆呼图壁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开花习性和弹花现象进行观测,并对影响弹花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份间及同一年份花期不同阶段的苜蓿有着不同的开花与弹花习性。2004年,3年生植株在初花期每花序开放时间4~7 d,单花寿命为4~7 d,开放后龙骨瓣不能自动弹开;盛花期,每花序1~4 d开放完毕,单花寿命为2~4 h,单花开放后1~2 h龙骨瓣自动弹开,弹花后1~2 h闭合。2)导致单花寿命在不同时期的巨大差异与弹花有关,龙骨瓣弹开后的花会在几小时内闭合而没弹开的花可持续1周不凋谢。3)在访花昆虫无助于弹花的情况下,单花能否发生自动弹花以及弹花的时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而弹花后能否得到传粉昆虫的及时拜访是产量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4)环境因子与弹花密切相关,其中温度、光照强度是影响弹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
94.
施氮肥时间对苜蓿结荚率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mu No.4)为材料,研究在苜蓿不同生育期施氮肥对苜蓿结荚率、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的影响,为提高苜蓿结荚率、增加种子产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返青期施氮肥处理的苜蓿荚果结荚率、种子千粒重以及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依次为63.87%、2.01g和85.33%;但其单序荚果数和结荚率均低于其他处理;在各个处理中,现蕾期施氮肥处理苜蓿种子产量最高(802.16 kg·hm-2),分枝期次之(641.29kg·hm-2),分别是对照(390.34kg·hm-2)的2.05倍和1.64倍。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苜蓿种子田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相似文献   
96.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性。从组分稳定性来看,含红豆草的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差;而不含红豆草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高;从功能稳定性来看,随着混播种类数量的增加,群落稳定性呈增加趋势,豆禾比4∶6的群落稳定性低于豆禾比5∶5和3∶7。从可入侵性来看,混播种类对其影响较小,豆禾比5∶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包含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3个方面的群落稳定性以豆禾比为4∶6较低,而混播种类对群落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混播种类与比例仅能影响到群落稳定性的某一方面,还需探寻适宜的时空尺度与评价“标尺”下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7.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抽穗和灌浆期以固定比例追施氮肥,研究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能够促进株高生长,增加叶片长度和宽度,减缓叶片衰老速度,提高叶面积指数。适量追施氮肥显著增加了苏丹草种子千粒重及一级穗柄数,并极大提高了每穗粒数,最终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追氮600 kg·hm-2时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815 kg·hm-2。灌浆期随追氮量增加各器官全氮含量增加,追氮750 kg·hm-2时,茎秆和穗粒部全氮含量最高,追氮600 kg·hm-2时,叶片全氮含量最高,且同一追肥处理:穗粒部 >叶片 >茎秆;随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情况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追施氮肥600 kg·hm-2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不同混播比例、不同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的研究,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的雨养地区,建植优质、高产、稳定与中长利用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鸭茅(Dactylisglomerata)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umis inermis)与红豆草混播,混播比例为5∶5、4∶6、6∶4三种处理,各处理以1∶1行;2∶2行;3∶3行异行种植;在豆科牧草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密度、高度与产草量,比较分析各处理的草地经济性状表现.[结果]在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中,1∶1行的种植方式,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它种植方式;在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中,红豆草与鸭茅混播,以6∶4混播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在1∶1行处理中,平均可产干草1 276.8 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6∶4与5∶5混播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在1∶1行处理中,平均可产干草1 194.95和1 242.3 g/m2.[结论]试验区草地在建植的当年就表现出良好的长势与较高的生产性能,尤其是豆科牧草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可极大地提升草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利用主要物种重要值、α多样性、功能群重要值和β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干扰后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从以不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群落的重要值有向少数物种集中的趋势;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在中度干扰下最大,生态优势度的变化与α多样性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负关联;功能群丰富度在中度干扰下最高;中度-重度干扰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替代速率最快。喀纳斯景区草甸草地群落稳定与群落自身的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功能特性及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天山北坡退化草原微生物区系的试验,研究微生物区系与退化程度、与土壤水分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原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最多,中度退化草原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量最少。退化草原微生物区系中10~20cm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比0~10cm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多。微生物区系中,真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氮微弱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放线菌数量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极度退化土壤的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有效磷、全磷、有机质、总盐含量、pH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