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纳米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丹 《中国稻米》2013,19(1):44-46
在东北单季稻种植区,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粉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粉可提高水稻产量,以施氮量为1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比等氮量常规施肥增产10.2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 m2可增收114.38元。同时,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加施纳米碳粉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本试验中以施氮量为7 kg/667 m2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44.77%。  相似文献   
22.
以8只安卡红公鸡和120只朝鲜母鹌鹑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鸡()与鹌鹑()的属间杂交,探讨提高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受精率的输精方法,分析鸡与鹌鹑属间杂交中亲本母鹌鹑个体间的受精率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差异是否存在遗传性。结果显示,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的受精率以每天输精两次(9:00和21:00)、每次每只输精量0.020 mL和输精深度1 cm为最高(49.38%);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的杂交母本鹌鹑个体的受精率(0~97.45%)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并不具有遗传性。  相似文献   
23.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进行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期60、66、72、84、96、108、120 h 7个不同胚龄胚胎组织bcl-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对比分析,探讨bcl-2基因甲基化对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发育的鸡胚和鹌鹑胚龄在60、66、72、120 h均呈高甲基化状态,84和96 h呈非甲基化状态,而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胚胎在60、66、72、96、108和120 h则与鸡、鹌鹑不同,呈现出甲基化或非甲基化无规律性并存,甚至检测不到甲基化状态;84 h则只检测到非甲基化状态。鸡与鹌鹑杂交种早期胚胎组织中bcl-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有可能是引起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胚胎早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对患有高血压病的高校教师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曾入院的67例高血压教师出院后,开展健康教育,每月随访1次,随访1a,强化指导。比较他们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压病一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对反复入院次数的影响。结果健康教育后本组67例教师高血压病各项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反复入院次数均有所下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36.457,P<0.05)。结论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既提高了教师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提高自我保健状况,又有助于稳定血压。  相似文献   
25.
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及农学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N150)、优化施氮配施有机肥(N150+M)处理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和温度受不同氮肥用量影响较小。N150和N150+M处理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增产率分别为19.44%和16.67%;N150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高量施氮处理(N180)最低;减量施氮(N120)与N15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高。优化施用氮肥处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保障速效养分对春玉米的及时供给,同时还可以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6.
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水稻专用肥配方,以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建三江研究所试验地进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制的高效硅肥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肥不仅促进了水稻植株的提前成熟,增加了抗倒伏能力,而且提高了叶绿素含量。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籽粒的充实,降低了空秕率,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其中硅肥Ⅰ(基肥施用高效硅肥225kg·hm-2,追返青肥30kgN·hm-2,追穗肥30kgN·hm-2+30kg K2O·hm-2)和硅肥Ⅱ(基肥施用高效硅肥375kg·hm-2,追返青肥16kgN·hm-2,追穗肥24kgN·hm-2+24kg K2O·hm-2)两个处理比常规施肥分别增产14.5%和10.1%。  相似文献   
27.
生物炭制备及其稳定性估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炭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策略的理想热解产物,投入土壤后可以存留成百上千年,其正效应表现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土壤肥力和土壤持水性能等方面。本文从近期国内外生物炭研究文献出发,研究筛选关于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特殊稳定性的文献资料,最终从各异的环境条件、生产原料角度推出估算生物炭(生物炭碳素)稳定性3种方法,即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和分子特性法。指出生物炭源因热解速率、热解温度和缺氧程度的广泛性,生产出来各种生物炭类型的稳定性需要建立新机制评估,以便多角度去评价生物炭生产和改良土壤的前景和限制性。  相似文献   
28.
以耐冷性不同的2个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宝清红(耐冷型)和天津红(冷敏型)为材料,盆栽条件下于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及喷施烯效唑(S_(3307))处理,研究苗期低温胁迫下烯效唑对红小豆产量和茎部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低温引起红小豆茎部SOD活性提高,宝清红在处理第2天达到最高,较CK(室外常温)高15.35%;而天津红在处理第3天时达到最高,较CK高20.73%。POD和CAT活性也有所提高,处理3 d时酶活性最高,与CK相比较,宝清红和天津红分别提高了75.31%和4.55%、63.50%和22.22%。低温处理也导致红小豆植株茎部MDA含量增加,低温处理5d后,天津红和宝清红茎部MDA含量分别达到0.052μmol·g~(-1)和0.053μmol·g~(-1),与处理1d相比,增加了0.033μmol·g~(-1)和0.027μmol·g~(-1),分别提高了1.74倍和1.04倍。低温处理5 d,宝清红和天津红的产量分别下降了19.39%和41.69%。S_(3307)具有抵御低温的作用,能有效增加红小豆植株茎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宝清红和天津红都是在处理3 d时含量达到最高,与喷施清水相比,分别提高了3.45%和3.74%;S_(3307)显著降低MDA含量,处理5 d时,与喷施清水相比,宝清红和天津红分别下降了4.25%和4.55%;同时显著提高POD活性,宝清红和天津红都是在处理3d时活性达到最高,与喷施清水相比,分别提高了3.52%和11.16%。低温处理5 d,喷施S_(3307)提高宝清红和天津红的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06%和43.88%。综上,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红小豆茎部逆境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喷施S_(3307)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红小豆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