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高抗光肩星天牛优良杨树无性系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系统聚类法将6个参试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G1类。生长慢,抗虫性差的无性系是加杨;G2类。生长较快,抗虫性较好的无性系有I-214杨和山海关杨;G3类,生长快,抗虫性好的树种和无性系有毛白杨、冀秦1号杨、冀秦2号杨。通过对不同杨树生长和材质因子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抗虫性的综合分析,认为冀秦1号杨和2号杨在抗虫性、生长及材质等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对照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2.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0菌株感染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Bb00菌株处理后24 h,分生孢子即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表,48 h即可以萌发并侵入幼虫体表,使内表皮分解;菌丝进入血腔后开始增殖并向侵入点附近的脂肪、肌肉、气管等组织入侵。随着菌丝在幼虫体内的增殖,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 d后感染幼虫死亡,5 d后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并有分生孢子产生。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几丁质酶产生时间要滞后于胞外蛋白酶;通过寄主桑天牛幼虫传代的白僵菌菌株比通过普通查氏培养基传代的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不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产酶高峰值与菌株的LC50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菌株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毒力指标。  相似文献   
54.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i05菌株分离自感染白僵病致死的桑天牛幼虫僵体。测试分析白僵菌Bi05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茎点霉(Phoma sp.)、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 Nits)、曲霉(Aspergillus ruber)、油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拮抗作用,探究该菌株是否具有防治害虫和植物病害的双重生防功效。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中,白僵菌Bi05菌株对除油松枯梢病菌之外的其余5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在白僵菌Bi05菌株孢子悬浮液的抑菌试验中,显示浓度为108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6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平板对峙培养;在Bi05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试验中,培养7 d时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0.67%、41.38%、46.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Bi05菌株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5.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OD、POD在接种后第2天达高峰,而CAT活性在第4天才达高峰,说明在桑天牛幼虫抵御白僵菌侵染的过程中,SOD和P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是继上述2种酶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并且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幼虫,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56.
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培养基、pH值、温度以及氧气等因素对北美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Fusarium virguforme sp.nov.)菌株F-171厚垣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F-171产生厚垣孢子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为7500r·min -、2 min匀浆断裂菌丝,在250 mL三角瓶装入80 mL大豆茎秆或...  相似文献   
57.
植被分类能够对一个地区的植被状况进行分析,在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植被遥感图像分类识别需求,首先通过粒子群算法来实现马尔科夫的寻优过程,然后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支持向量机解空间的搜索,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图像分割和识别,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8.
油松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1 a生松针,2 a生松针,1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2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根等7类部位共分离出40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所得菌株的拮抗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3株对油松枯梢病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AM-5菌株抑菌效果最强,菌体的抑制率达66.95%,其发酵液的抑制率为27.89%;菌体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将AM-5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AM-5菌株对油松枯梢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在预防实验中,明显降低了油松枯梢病的发病率,预防效果为64.26%;在防治试验中,防效为53.32%。  相似文献   
59.
为查明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和生物学特性,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利用烫伤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是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菌,鉴定为真菌界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假球壳目葡萄座腔科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5~30℃,最佳温度为30℃,适宜的pH为6~8,最佳pH为7,最佳培养基是PDA培养基,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30~40℃,最佳温度为35℃,适宜的pH为5~7,最佳pH为6,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适宜孢子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60.
为更好地利用盐渍化土壤,培育耐盐植株,以毛白杨试管小植株为材料,对NaCl胁迫下小植株叶片、离子吸收及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随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增加,毛白杨试管小植株叶片中K^+含量逐渐减少,Na+含量逐渐递增。培养基中NaCl浓度达到0.3%时,随叶序由顶叶至基叶,K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