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有益微生物对虾塘淤泥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斑节对虾池塘养殖.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改善养殖环境.控制池塘淤泥中有毒物质的试验,含活菌数为10%^9个/g菌剂,用量为7.5—15#kg/hm^2,经二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塘与对照塘相比,NO2-N、NH4-N分别降~E;99.54%—85.99%和16.29%—30.92%;硫化物降低66.44%—14.6%,而淤泥中有机物及有机氮相应也得到分解和缓解.使对虾生长迅速,生长速度达9.15mm/d。说明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制剂.能够起到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健康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2009年5月至1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对6口罗非鱼河口养殖池塘的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共检出微藻7门157种,其中绿藻67种,蓝藻34种,硅藻18种,甲藻5种,隐藻3种,裸藻28种,金藻2种。各池微藻优势种种类丰富,但不同门类优势种单胞体积差异较大,其中:数量优势种多为蓝藻类的威利颤藻、点形平裂藻、褐色念珠藻、圆胞束球藻、坚实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和绿藻类的蛋白核小球藻、镰形纤维藻、空星藻等;生物量优势种多为裸藻类的鱼形裸藻、秋鳞孔藻、琵鹭扁裸藻、扭曲扁裸藻、糙膜陀螺藻和甲藻类的加顿多甲藻、多纹膝沟藻以及隐藻类的啮蚀隐藻、具尾蓝隐藻等;卷曲螺旋藻既是数量优势种又是生物量优势种。微藻数量和生物量在养殖前中期增加较快,物种多样性丰富,后期多呈较低水平,物种多样性也逐渐下降。养殖前中期各池微藻数量范围为(0.59~72.85)×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1.12~114.14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98;养殖后期微藻数量范围为(16.29~67.37)×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6.57~67.76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78。各池微藻数量或生物量多与COD、DIN等营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罗非鱼也可通过滤食作用有效影响池塘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变动。  相似文献   
63.
于2010年8-10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鸡打港实验探讨了对虾-罗非鱼网箱混养池塘养殖期间水体中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的动态变化及POM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量(TPM)为(83.1±34.1)mg/L,变动于35.0~153.8 mg/L之间;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为(34.3±11.8)mg/L,变化于19.0~54.0 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41.28%;浮游生物干重(PZ)波动在2.43~22.477 mg/L之间,平均值为(9.631±5.911)mg/L,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8.987±5.983)mg/L,变动于2.298~22.105 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645±0.607)mg/L,变动于0.018~2.724 mg/L之间;颗粒腐质与细菌量为(38.966±25.530)mg/L,变动于14.339~97.958 mg/L之间,占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比例为81.77%。(2)407池网箱养殖吉丽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06、408池(P<0.05)。3口池塘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旨在为对虾-罗非鱼池塘网箱混养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低毒性、无抗药性、多功能性等优点,其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介绍了中草药的特点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中草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5.
为弄清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有益菌--地衣芽孢杆菌和3种常见的浮游微藻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分别研究了地农芽孢杆菌对微绿球藻、隐藻和颤藻的影响以及这几种微藻对地衣芽孢杆菌的反作用.以通径分析法分析微绿球藻、隐藻和地衣芽孢杆菌对颤藻直接和间接影响力的大小.结果发现,地衣芽孢杆菌对微绿球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隐藻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对颤藻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在与微绿球藻和隐藻混合培养时,地衣芽孢杆菌生长正常,仅在藻细胞密度较大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与颤藻混合培养时,地衣芽孢杆菌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通径分析结果发现,地衣芽孢杆菌与微绿球藻协同时颤藻产生抑制作用,而隐藻对颤藻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66.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种,主要为蓝藻门种类,有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和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其次还有硅藻门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养殖早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7.9×105~6.2×107ind·L-1之间,生物量0.05~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2~2.68;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37.2×107~2.1×109ind·L-1之间.生物量11.6~50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3.36.浮游藻类的种类、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7.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 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 104 cells/ml (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 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 107 cells/ml (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 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8.
对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这是进行对虾高效养殖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探明半集约化土池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特性,2009年5~8月,在广东省电白县的滩涂土池半集约化养殖区,对两个半集约化养殖土池(P1、P2)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参数(全长、体长和体重)进行了养殖全过程的采样测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土池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L)与体重(W)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分别为(P1)W=0.016 L2.8935(R2=0.989,P<0.01)、(P2)W=0.0127 L3.0292(R2=0.9911,P<0.01);其生长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24 d和128 d;(2)对虾全长(QL)和体长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分别为(P1)QL=0.8319 L+0.2577(R2=0.9997)、(P2)QL=0.8679 L-0.0434(R2=0.9977);(3)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P1)Lt=17.6955(1-e-0.0095(t-12.2421))、Wt=65.2846(1-e-0.0095(t-12.2421))2.8935,(P2)Lt=16.8567(1-e-0.0104(t-21.1781))、Wt=66.0607(1-e-0.0104(t-21.1781))3.0292。  相似文献   
69.
在调查和监控对虾养殖过程中使用投入物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养殖投入物进行了分类和用法用量,并提出了监控措施,如在养殖场管理中引入HACCP管理理念,并严格控制对虾饲料质量、科学使用药物、规范使用环境调控剂、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和肥料等,从而提高和保障养殖对虾的品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mg/L.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 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lo2 CFU/mL的数量级水平.[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