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正>前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白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1988年7月,凡纳滨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  相似文献   
72.
对凡纳滨对虾高位越冬暖棚的建造及其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创新,通过该技术可极大地增加养殖时间,提高养殖效率,使生产资料得到合理利用并避免浪费。此外,越冬暖棚搭建较简易,造价低廉,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通过Smith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氮、磷比率和硅酸盐含量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在氮、磷比率资源上各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依次为微绿球藻>啮蚀隐藻=蛋白核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各微藻在N:P=24时生长最好,但新月菱形藻在高氮、磷比率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硅酸盐含量资源上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微绿球藻=蛋白核小球藻>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对硅酸盐含量的较理想适宜范围除了微绿球藻在28-59 μmol·L-1外,各微藻均在28~54 μmol·L-1.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与其他种的生态位重叠却大.在氮、磷比率和硅酸盐含量上.蛋白核小球藻分别与微绿球藻和啮蚀隐藻有最大的重叠值.说明蛋白核小球藻在氮、磷比率的需求上和对硅酸盐含量耐受上,分别经受着与微绿球藻和啮蚀隐藻的剧烈竞争.当养殖水体N:P值高时,微藻定向培育应当选择啮蚀隐藻和新月菱形藻组合或者蛋白核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组合;当养殖水体N:P值较低时可引入微绿球藻、啮蚀隐藻.在硅酸盐含量资源上,对于新月菱形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硅酸盐含量为28 μmol·L-1或54 μmol·L-1均可,但为了其他微藻的共生长,硅酸盐含量应为28μmol·L-1.  相似文献   
74.
分别将微绿球藻、啮噬隐藻和绿色颤藻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分析其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3种微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为颤藻>微绿球藻>隐藻,培养至第10天时,无机氮的吸收量分别为13.496、7.533和6.739mg/L,无机磷的吸收量分别为2.165、0.581和0.510mg/L。以通径分析法研究3种微藻两两混合培养时对氮、磷的作用程度,发现微绿球藻和颤藻共培养,二者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有所降低;微绿球藻和隐藻共培养,微绿球藻对氮磷的吸收起主要作用;隐藻和颤藻共培养,隐藻被颤藻抑制,颤藻对氮磷的吸收远大于隐藻。  相似文献   
75.
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m 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m 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m L~(-1)的粗提液在22℃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6.
罗亮  张家松  李卓佳 《水利渔业》2011,32(5):129-133
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以及国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湛江徐闻的董盛和先生,在3月上旬以230元/尾的价格购进了一批某大公司品牌虾苗,放养在冬棚进行养殖。一个月后,董盛和在夜晚发现池塘又出现了往年见到的发光现象。董盛和已有十几年的养虾经验,每当幼虾出现夜光虫病时,他都采用“百菌净”的药物治疗,用后效果不错。幼虾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但最近他听说这个药可能含有硫酸铜等成分。但使用后易引起养殖对虾中毒。董盛和有200多亩虾池,担心使用该药后损失过大。所以不敢用了。  相似文献   
78.
为比较光合细菌菌剂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了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和菌株PSB-1对实验水体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和活性磷(PO_4~(3-)-P)的降解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及实验结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显示,菌剂PG组对实验水体的PO_4~(3-)-P、NO_3~--N和NO_2~--N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0.98%、28.28%和20.12%。菌株PSB-1组仅对实验水体的NO_2~--N和PO_4~(3-)-P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14.19%和9.88%。菌剂PG的主要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sp.)。实验7 d后实验组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水体细菌数量增长,形成以异养细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剂PG对水质因子的降解效果优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1,但与报道的高效光合细菌菌株的降解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9.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自1997年进入我国养殖对虾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2006年养殖对虾产量107万吨,占世界养殖对虾产量40%。华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产量显著提升,养殖对虾产量由1992年不足4万吨发展到2006年超过66万吨,占全国养殖对虾产量的57%。  相似文献   
80.
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初始体重为(17.47±0.19)g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3.0、4.0、5.0和6.0 g·kg-1饲料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粉状制剂,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摄食不同地衣芽孢杆菌含量的尖吻鲈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离子等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降低了尖吻鲈的血糖和尿素氮水平(P<0.05),血糖在2.0 g·kg-1饲料组达到最小值,尿素氮在1.0 g·kg-1饲料组达到最小值.血清总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并在4.0 g·kg-1饲料组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除了3.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各试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地衣芽孢杆菌也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谷丙转氨酶在1.0、4.0、5.0和6.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只在1.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