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8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60篇
  21篇
综合类   20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6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承栽力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以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栽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耕地灌溉率、地表水控制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排污率、供水模数和生态用水率9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鄂尔多斯市及各分区水资源承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水工程建设、增加非常规水利用量、水权转换工程和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等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利用本地水资源.  相似文献   
672.
冀饲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针对河北省干旱缺水的生态特点,以抗旱耐盐为选育前提,兼顾早熟、高产优质,从改造亲本创造新种质资源入手,采用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相结合,连续回交与转基因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培育出抗旱、耐盐、优质的饲用小黑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河北省省级成果鉴定(省级登记号:20160701)。冀饲2号小黑麦由于其突出的抗旱、耐盐、早熟特性,非常适宜在河北省平原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73.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兰科药用植物,高温是制约其广泛生产栽培的首要限制因子,选育耐热品种是抵御高温热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研究利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24份金线莲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中20份样本进行耐热性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系数0.602水平上,可以把金线莲种质分成I和II两大类,I类分成A和B两个亚群,台湾金线莲(TJ)与其他资源遗传距离较远,单独归为II类;A亚群中除了W来源于云南,其他均为福建西北部收集的资源;B亚群主要来自闽南地区和广西。通过对20份金线莲资源5个生理参数测定,发现热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明显下降,相对电导率明显升高,而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热处理后各资源表现不一。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耐热性初步评价,结果显示,TL、L1、A20、GZ1等4份资源较为耐热,TJ、HX、L、M、A21等5份资源不耐热。  相似文献   
674.
利用2年田间灌溉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滴灌条件下4种土壤水分梯度(即:70%θfc、60%θfc、50%θfc、40%θfc)对作物系数(K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探索提高滴灌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结果表明:分枝—现蕾期为紫花苜蓿需水关键期;紫花苜蓿耗水量(ETa)与产量关系为二次抛物线型,相关性为0.9433;紫花苜蓿Kc在返青—拔节期为0.61~0.88,拔节—分枝期0.68~0.79,分枝—现蕾期达到最大值1.07~1.16,现蕾—开花期0.57~0.96,全生育期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型;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和降水量条件下时,降水量少的年份,灌水量对紫花苜蓿WUE的影响显著;反之,灌水量对紫花苜蓿WUE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75.
【目的】 对猪黏膜保护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为研究高表达HO-1在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HO-1序列(登录号:NM_001004027.1),利用Primer Premier 6.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HO-1基因片段,将其与pMD19-T克隆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将载体pNCMO2与重组载体pMD19-T-HO-1进行Sal Ⅰ和Kpn Ⅰ双酶切,使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利用电击转化技术将重组表达载体pNCMO2-HO-1转入感受态短小芽孢杆菌,使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HO-1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融合表达情况。【结果】 猪HO-1基因全长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双酶切后在约5 200和897 bp处分别观察到pNCMO2载体片段和HO-1基因片段,证明成功构建基因表达载体pNCMO2-HO-1;电转后的双酶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位置观察到pNCMO2和HO-1片段,证明重组表达载体pNCMO2-HO-1成功导入短小芽孢杆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发现,在36.5 ku处出现了明显的蛋白印迹,表明成功表达了HO-1的重组蛋白,且为胞外分泌。【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O-1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NCMO2-HO-1重组载体可以在短小芽孢杆菌中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676.
以雄、雌性梅花鹿和雌性马鹿为试验对象,以鹿的心(乳头肌)、肝(左叶)、肺(右肺上叶)、肌肉(背最长肌、肋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和皮下脂肪8种组织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FABP、E-FABP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差异。结果表明:H-FABP、E-FABP基因在鹿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同种鹿的不同组织和不同鹿种的同一组织间均存在差异。H-FABP基因在心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在肺、肝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织(P<0.05);E-FABP基因在皮下脂肪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在心、肝、肋间肌和臀大肌的表达量较低;H-FABP、E-FABP基因表达量的高低还与鹿的性别、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677.
为指导河北等地冬油菜的水分管理,明确冬前灌溉对河北冬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及9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品系),进行冬灌处理,统计越冬率,测定叶片及角果的氮、磷、钾含量,考察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冬灌可以有效预防油菜冻害、提高越冬率,有利于油菜返青后的生长、农艺性状的改善及产量的形成。与对照(不进行冬灌)相比,冬灌处理对冬油菜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但供试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均可达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且分枝部位高度、株高等农艺性状及产量均显著提高,分别较对照增加33%、90.3%、14.5%;6个供试冬油菜叶片中的氮、磷含量与果皮中的钾含量均高于其它器官。  相似文献   
678.
家庭牧场作为牧区的基本生产单元,开展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合理确定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饲养规模,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具有实际管理意义。该研究针对牧区具体管理单元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方法缺乏的问题,同时考虑了不同种类饲草料质量的差别,提出了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典型家庭牧场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家庭牧场现状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均处于轻度超载状态,水资源超载率为6.05%,考虑饲草料质量前后牲畜超载率分别为12.98%和5.38%。针对现状平衡状况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和灌溉形式组合的8套优化调控方案,经不同方案可供水量变化以及可承载的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饲养规模对比分析,表明种植质量更高的饲草料、采用更节水的灌溉形式可明显提升水资源对灌溉人工草地和饲草资源对牲畜的承载能力,为给家庭牧场水资源和天然草地更多的修养生息空间,建议家庭牧场保持现有人工草地面积不增加,将紫花苜蓿灌溉形式调整为地下滴灌。将燕麦灌溉形式调整为滴灌时,核减牲畜至464羊单位维持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将固定式喷灌燕麦调整为滴灌玉米或地下滴灌紫花苜蓿,虽计算的适宜牲畜高于现状牲畜饲养量,但仍保持现有牲畜饲养规模。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为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与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