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氮磷钾施用量对冬油菜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3414"配方施肥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陇油7号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对冬油菜各种酶活性的影响明显,并且在施N、P2O5、K2O量分别为270.0、225.0、337.5 kg/hm2时,APX、POD、CAT及SOD活性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97.4%、47.2%、41.9%和52.0%。而氮肥、磷肥对冬油菜各种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从2个不同抗寒性的冬油菜品种中克隆了NCED3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并分析其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研究NCED3基因在冬油菜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陇油6号的NCED3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794 bp,编码597个氨基酸,分子量65.74 kD,理论等电点为5.81;天油2号的ORF与其长度相同,分子量为65.78 kD,理论等电点为5.94。2个蛋白都是亲水蛋白,具有疏水峰。根据预测,启动子具有生物过程中常见的顺式作用元件如CAAT-box等、分生组织表达CAT-box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30 TATA box附近的核心启动子元件等,还有ABRE、TGA-element、CGTCA-motif、TGACG-element等激素响应元件,此外,还鉴定出低温响应元件(LTR)。2个品种启动子序列的相似度为99.38%,只有1个不同的顺式作用元件,即circadian,推测其与昼夜节律相关。低温、PEG及ABA处理后NCED3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增加范围为0.07~6.48,且均于8 h达到峰值。与根系的表达特性相比,胁迫处理后叶片的基因表达均在2 h显著升高,天油2号的升高幅度(1.54~6.00)均大于陇油6号(0.04~1.95)。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 ELIP1基因在冬油菜抗寒中的作用,克隆白菜型冬油菜 ELIP1基因的CDS序列,并对其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和不同抗寒品种间在低温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LIP1蛋白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0.472 8 ku,等电点9.24。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ELIP1基因在弱抗寒品种发生突变位置少于抗寒品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弱抗寒品种‘Lenox’和‘Neib’聚为一类,‘天油2号’‘天油4号’‘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和‘陇油9号’聚为一大类。qRT-PCR分析表明,冬油菜 ELIP1基因在不同抗寒品种间存在表达差异,低温下, ELIP1基因在超强抗寒品种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寒性相对较弱的品种,说明 ELIP1基因在冬油菜响应冷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NaCl克服油菜等芸苔属作物自交不亲和性的机理主要在于使柱头蛋白质变性;在识别反应中,柱头可能是主动的起关键作用的一方,花粉可能是被动的起次要作用的一方;用NaCl只处理花粉不能有效克服自交不亲和性;NaCl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效应似乎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比较越冬前北方两种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长特性,于2020年10—11月选用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和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分析其越冬前降温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并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随着温度的降低,白菜型冬油菜根冠比增加164.7%,甘蓝型冬油菜根冠比变化不大,两个品种间差异显著,但二者组织含水量变化为69%~89%,变化幅度较小。随着温度的降低,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的叶面积逐渐减小,下降幅度为5%~16%,叶绿素SPAD值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逐渐下降,降幅为54%~64%,胞间CO2浓度逐渐上升19%~29%。叶片和根部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增大,增幅为26%~91%;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叶片的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逐渐降低了20%~47%,钙离子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根部钾离子和钙离子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白菜型冬油菜根部钠离子含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甘蓝型冬油菜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推断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的抗寒性强于甘蓝型冬油菜2019-QL-GAU-30。  相似文献   
16.
11个早熟玉米新杂交种多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11个早熟玉米新杂交种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酒166早熟、丰产性好、多点稳产性突出,抗倒伏能力强,适宜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分别对马铃薯实生籽09、10、15进行催芽,研究分析了不同催芽浓度对实生苗的成苗数、株高、单株结薯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赤霉素最佳催芽浓度不同;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也容易导致幼苗抗逆性降低;使用赤霉素催芽可降低马铃薯株高,促进植株地下部分的增长;使用赤霉素催芽可提高实生苗单株结薯数,可以提高收获种薯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白菜型冬油菜质外体抗冻蛋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冬油菜抗寒机理,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对低温胁迫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叶片和根的质外体蛋白进行抗冻活性检测,通过SDS-PAGE分离质外体蛋白并结合MALDI-TOF/TOF质谱技术对部分高表达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陇油6号’经人工气候室冷驯化后,叶片质外体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第5 d达92.31μg?g?1(FW),比对照增加246.12%。质外体蛋白含量在冷驯化第10 d和第15 d与第5 d相比虽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冷驯化第20 d和第25 d质外体蛋白含量继续显著增加,第25 d达到最高值(P0.05)。室温恢复生长10 d后,质外体蛋白含量比之前显著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和冷驯化第10 d。在冷驯化过程中,‘陇油6号’叶片的质外体中出现明显的蛋白质积累,室温恢复生长10 d后,质外体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可见冷驯化的‘陇油6号’质外体蛋白属低温诱导蛋白。抗冻活性检测发现其具有重结晶抑制活性。质谱鉴定发现多种功能尚不明确的蛋白质,其中β~(-1)-3-葡聚糖酶与冬黑麦中报道的抗冻蛋白一致。对质谱检测到的类葡聚糖酶回收及抗冻活性测试发现其有较弱的冰晶形态修饰作用,表明这个类葡聚糖酶是一种低活性抗冻蛋白。低温胁迫下冬油菜叶片和根质外体中合成分泌了抗冻蛋白,在抵御外界低温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推测超强抗寒性冬油菜质外体中可能存在多种未被发现的抗冻蛋白。  相似文献   
19.
旱寒区冬油菜苗期抗寒性与抗旱性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冬油菜苗期抗寒性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为北方旱寒区抗寒、耐旱冬油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对抗寒性不同的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进行苗期抗旱胁迫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抗寒性与抗旱性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后,油菜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组织含水量与抗旱性不存在相关性,根系活力与抗旱性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在低温胁迫后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强抗寒的15TS306和14NS52-3等13个甘蓝型冬油菜为材料,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选用12对引物组合对低温(4℃)胁迫后的冬油菜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差异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及克隆。结果发现:低温胁迫后,弱抗寒的14美切实7、14美切实16、14美切实20、14美切实3和美切实38等品系DNA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且具有较高的甲基化程度;而强抗寒的15TS306、14NS52-3、15TS309、14NS54-7和15TS312等品系去甲基化程度较高。经过对22条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16条片段序列与已知和假定功能的酶及蛋白具有同源性,其中以At4g02000-like蛋白变化最为明显。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t4g02000-like蛋白等电点9. 20,相对分子质量38. 89kD。甘蓝型冬油菜受低温胁迫后,抗寒性强的品种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以去甲基化为主;抗寒性弱的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而且油菜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与某些特定基因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