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利用ISSR标记鉴别玉米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从10个玉米品种种子胚中提取全基因组DNA,用正交实验法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然后用所筛引物对10个玉米品种DNA扩增,分析其扩增带纹差异,找出能够鉴别10个玉米品种的合适引物。研究结果表明:①优化的ISSR-PCR反应参数为:1.5mmol/LMg2 、0.375mmol/LdNTP、0.5μmol/L引物、2.5UTaqDNA聚合酶;②从40条ISSR引物筛选出11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它们共扩增出101条条带;③利用引物UBC808能将10个供试玉米样品区分开。  相似文献   
25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对龙粳31和空育131两个水稻品种15N吸收与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株生长前期水稻吸收的氮素的量最高;水稻籽粒中的15N累积分配量龙粳31高于空育131,而在茎秆龙粳31低于空育131;水稻吸收的氮在植株体内的重新分配和转运效率对龙粳31的产量增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3.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衢州市柯城区种植的优良鲜食大豆品种,以加快推进旱粮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方法]以八月白、衢鲜1号、衢鲜5号、六月半(对照)为参试品种,开展鲜食大豆引进试种与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衢鲜1号和衢鲜5号2个鲜食大豆品种的商品性较好,其鲜荚产量均比当地品种六月半增产极显著。[结论]衢鲜1号和衢鲜5号适宜在柯城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54.
【目的】分析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坡种子植物区以及植物多样性,为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牯牛降北坡植被垂直带进行样地调查并划分植物区系,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保护区种子植物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共有种子植物145科687属1 41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4.32%;植物分布区类型表现出从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牯牛降北坡植被垂直带谱为海拔8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1 100 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100~1 300 m为落叶阔叶林,300~1 500 m为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500 m以上为黄山松针叶林;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表现为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大致表现出沿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受冰川影响,南坡海拔高差大,地势陡峭,土壤层薄,因而在相同海拔条件下,北坡的物种丰富度往往大于南坡。【结论】该保护区北坡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中海拔地带。对牯牛降保护区北坡进行植被监测时,应以大样地为主要监测方法,以海拔700~1 000 m的落叶阔叶林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北坡科普、旅游区域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影响评估,建立完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并依照自然景观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55.
不同杂交水稻吸氮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8和三系杂交组合汕优63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对氮素的吸收匀以中期最高,前期次之,后期最少。两吸氮速率高峰均在移栽后30d,两条杂交稻为4.72kgN.hm^-2.d^-1,三系杂交稻为4.80kgN.hm^2.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