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抗病豌豆(Pisum sativum)种质资源,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的535份豌豆材料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的有1个材料,占鉴定总数的0.19%;抗病材料2个,占总数的0.37%;中抗材料17个,占总数的3.18%;中感材料60个,占总数的11.12%;感病材料434个,占总数的81.12%;高感材料21个,占总数的3.93%。通过对田间表现出抗性的20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表明,除了4个中抗材料的抗性发生了变化外,其余均与田间抗性表现一致,具有较好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宁夏地区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于2020年采集宁夏地区玉米(Zea mays L.)茎腐病样品36份,对所采集样品进行组织学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参照Nelson等分类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并结合镰孢菌特异性引物EF-1α进行序列分析。本研究共获得209株镰孢菌,包括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木贼镰孢(F. equiseti)、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半裸镰孢(F. incarnat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和燕麦镰孢(F.avenace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28.2%,23.9%,20.1%,8.1%,7.2%,6.7%,2.9%,1.9%和1.0%。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在宁夏5市均有分布,且致病性强,为宁夏地区玉米镰孢茎腐病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73.
为筛选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青稞根腐病防治药剂,选取12种常用低毒药剂,对青稞品种藏青2000采用拌种或浸种处理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合不同处理物候期、倒伏率、发病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并基于千粒重、产量及根腐病发生率进行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均能有效降低根腐病发生率,其中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40 kg/hm2拌种处理综合评价最优,施用后青稞未发生倒伏,根腐病发生率为5.00%,适宜于根腐病发病严重区域推广使用。1亿活芽孢/g的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和50%吲唑磺菌胺水分散粒剂拌种处理的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均为6.67%,折合产量分别5 900、5 190 kg/hm2。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拌种处理的增产率最高,为8.19%,更适宜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4.
为探究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品种甘青2号受到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后青稞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等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青稞叶片颜色均一,且呈深绿色;而发病的青稞叶片叶脉绿色褪去,呈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率增强。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破坏和断裂,叶肉细胞皱缩变形。发病抗感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0.85 mg·g-1,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分别为53.23、56.20 Ws·cm~(-1),较未发病均有所降低。燕麦镰孢菌侵染后,NQK-01-03和甘青2号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8.30和4.62μmol·m~(-2)s~(-1),气孔导度(Gs)分别为0.13和0.07 mol·m~(-2)s~(-1),蒸腾速率(Tr)分别为6.71和3.74 m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升高,分别为312.57和310.32μmol·mol-1;NQK-01-03和甘青2号的光饱和点分别为925.86和831.86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7.73和14.8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分别为-3.74和-5.02μ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分别为31.80和41.23μmol·m~(-2)s~(-1);CO2饱和点降低,分别为825.80和799.36μmol·m~(-2)s~(-1),而CO2补偿点升高,分别为76.49和81.13μmol·m~(-2)s~(-1)。青稞植株叶片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升高。本研究为阐明青稞茎基腐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对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根际土壤线虫种类及其在洋葱生长期间的种群密度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从洋葱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植物寄生线虫2 目4 科5 属,非植物寄生线虫3 目5 科12 属。
各类线虫在洋葱移栽前数量最少,在洋葱鳞茎膨大期数量最多。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是该地区洋葱根际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的优势种,中杆属线虫(Mesorhabditis spp.)为该地区洋葱根际土壤
非植物寄生线虫的优势种。在洋葱的各个生长时期,洋葱根际土壤中非植物寄生线虫的密度均大于植物寄
生线虫。瓦斯乐斯卡指标(WI 值)为8.09,表明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种植田土壤健康指数较高,土壤健
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6.
豌豆根腐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豌豆根腐病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豌豆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为害逐渐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1984—1985年在榆中北山地区、定西北部山区种植的豌豆分别在苗期、花期、成熟期采集根腐病病株,采用常规法分离标样178个,共分离病块3,738块。出现镰刀菌(Fusarium Spp.)病块数占50.5%,获得菌株170个.其它菌类有腐霉(Pythium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等.经接种、回接试验镰刀菌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腐霉及其它菌类则有加强腐烂作用,初步认为豌豆根腐病病原以镰刀菌为主,其主要种有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t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豌豆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相似文献   
77.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8.
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及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所辖8个县(区)内160个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种类、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得出,全膜玉米田共涉及杂草17科29属34种,其中杂草优势种9个,按发生频率、相对多度排序依次为:狗尾草(93.75%、62.50%)>反枝苋(83.13%、31.33%)>打碗花(73.75%、28.99%)>藜(70.00%、28.11%)>马齿苋(55.00%、26.02%)>止血马唐(53.75%、18.10%)>毛马唐(46.25%、14.50%)>龙葵(43.75%、10.76%)>地锦(33.75%、10.81%).全膜玉米田的杂草主要存在5种群落类型.在以自然降雨为主的半干旱的中南部地区(西峰、宁县、正宁、庆城、镇原塬区)主要分布有3种群落类型:狗尾草、毛马唐、打碗花、藜、反枝苋群落,打碗花、狗尾草、无芒稗、藜、反枝苋群落以及芦苇、止血马唐、地锦、打碗花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46.04%、37.07%、14.58%.在以河流水沟灌为主的北部地区(华池、环县、合水川区)主要分布有2种群落类型:马齿苋、藜、反枝苋、狗尾草群落,地锦、狗尾草、无芒稗、藜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58.73%、30.48%.  相似文献   
79.
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霜霉病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定西九华沟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以当地紫花苜蓿品种——庆阳苜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霜霉病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霜霉病在田间的症状有4种表现:褪绿斑型、霉叶型、叶片畸变型、系统性症状型,其平均发病率在57.0%~88.8%,病情指数为19.1~44.3。通过对发病率和病情指数2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施肥水平对苜蓿霜霉病抗病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17个苜蓿品种在人工接种和不接种病原尖孢镰刀菌的情况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并探讨了同工酶与品种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论接菌与否,过氧化物同工酶的谱带数、最大迁移率以及同工酶活性在苜蓿品种幼苗根部均存在较大差异,且接菌处理后与对照间也存在明显不同;从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最大迁移率来看,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抗性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且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之间也没有规律性变化;但从同工酶活性的变化上分析发现,幼苗根部接菌后同工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