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用室内试管苗人工接种方法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 3个致病镰刀菌的致病性及 2 0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尖孢镰刀菌的 7个分离物、锐顶镰刀菌的 4个分离物和半裸镰刀菌的 5个分离物都对苜蓿具有致病性 ,但致病性有差异 ;2 0个苜蓿品种幼苗测定 ,各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抗性间存在差异 ,其中抗性较强的有维拉 (Verla)、德福 (Derful)、巨人 2 0 1(Ameristand 2 0 1)、草原 2号 (Caoyuan 2 )、塞特 (Sitel)、阿尔冈金 (Algongum)、图牧 2号 (Tumu 2 )、甘农 2号 (Gannong 2 )。  相似文献   
82.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典型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3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是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采用室内盆栽接种和平皿接种法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对蚕豆幼苗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是蚕豆苗期根腐病病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3.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鳞茎软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在KB培养基上对两株典型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和格氏沙雷氏菌的序列同源性均达99%,其片段大小分别为1 386 bp和1 379 bp。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种菌均能引起洋葱鳞茎软腐病,且洋葱基部的发病程度高于顶部,其中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致病力强于格氏沙雷氏菌。按柯赫氏法则初步确定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鳞茎软腐病病原种类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和格氏沙雷氏菌2种,由格氏沙雷氏菌引起的洋葱鳞茎软腐病属首次报道。本研究将为洋葱软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曾亮  李敏权  杨晓明 《草业学报》2012,21(3):125-131
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73份豌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73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1条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8.2条,多态性比率为86.4%。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20 2,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51 8,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06 5~0.934 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73份材料划分为5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5.
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至播种期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对2种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出苗率依次为76.39%、69.44%和81.48%,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白色地膜相比,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略有降低,降幅依次为0.04%和3.29%;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整齐度依次为29.23、50.24和37.18,三者差异不显著;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成穗株率均略低于白色地膜,降低幅度依次为0.86%和2.72%;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均较白色地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分别为9.71%和10.56%;化学除草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4.38%和23.09%,黑色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6.72%和99.20%,两者差异极显著。黑色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化学除草地膜在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 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87.
2008年3-9月,对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洋葱根际的植物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洋葱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线虫5个属5个种,包括喜悦平滑垫刃线虫、普通丝尾垫刃线虫、双角螺旋线虫、最大矮化线虫和燕麦真滑刃线虫.其中,喜悦平滑垫刃线虫、普通丝尾垫刃线虫、双角螺旋线虫和最大矮化线虫是在甘肃省洋葱土壤中首次发现;明确了洋葱膨大期为植物寄生线虫发生的高峰期,而燕麦真滑刃线虫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密度达到58头.(100mL)-1,占同期线虫总量的64%.  相似文献   
88.
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89.
从豌豆病株和健株的毛根、根、茎、枝、豆荚主脉、果实中分别分离获得的根腐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3种病原菌在豌豆病株和健株上均有分布,病株的病原菌分布明显高于健株,且镰刀菌为优势种群,占样品总数的55.6%,是导致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布集中于根茎部,在病株的茎分枝、豆荚主脉及果实等部位则主要分布着链格孢菌,表明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90.
为了明确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快速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为指示剂,以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的ITS序列为目的DNA片段,应用LAMP设计软件设计4条引物,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LAMP反应液颜色变化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同时进行田间发病组织检测和土壤燕麦镰孢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的LAMP反应体系,最佳反应温度为65℃,反应程序为65℃下1 h,80℃下20 min。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燕麦镰孢菌LAMP检测均呈黄绿色(阳性),对照和其他病原菌均呈橘色(阴性)。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LAMP反应液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达到10 pg·μL-1,每克土壤中检测的灵敏度为40个燕麦镰孢菌孢子。对采自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和临潭县的20份疑似病害样本提取的DNA进行检测,其中13份为阳性,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青稞发病组织中的燕麦镰孢菌。本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能为燕麦镰孢菌的检测及其青稞茎基腐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